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作用

王桂杰

王桂杰

摘要:2013年5月23日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盐城市教育局在阜宁开设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观摩课的学习,笔者一连听了八节课,学习感触很深。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建设在教育界成为每个教师思考并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给他们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其主要形式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形式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作用;学习心得

在刚刚参加盐城市教育局在阜宁开设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观摩课的学习时,笔者就想,数学课无论怎样改,还不是代数学公式,用公式进行运算;几何学定理,用定理进行证明。学生的一些运算能力、定理证明能通过自主学习或学生帮扶达到吗?我们的课堂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满堂灌”模式,因为我们的顾虑太多,唯恐哪个知识点遗漏了,哪个知识点没讲实讲透,哪个题型没讲到,于是我们反复讲、反复炒、不断地机械训练,不断地猜题押宝,这样每堂课下来即使我们讲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还是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搞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吗?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进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笔者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数学应该回归生活,生活是开放的,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也应该是开放式的,生活有多么广阔,数学教学就应有多么广阔,那么在开放的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开放学习情境、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平等共事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习方式也应由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向多样化的、自主的、能动的转变。学生的学习变成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面授是必要的,但这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特别不利于对个别后进生的因材施教。针对这一问题,开放性教学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分组可根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结合编组。学生学习的座位也可进行多样化的排列组合,像“圆形、口字形、田字形、马蹄形等等类似火锅形”等。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视教师,也可以面视同伴。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的群体,这一形式为每一位同学创设了“无威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自主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有效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之间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难点、重点时让学生讨论讨论,在建立概念、理解定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第二课中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概念教学,而是创设了模拟游戏的数学活动,笔者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你们各组准备了三枚硬币看哪一个小组在一分钟里抛的次数最多并要记录下每次的结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最后统计出共抛了多少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咱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强”,几句具有挑战的导语,暗示着合作的含义,同学们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合作动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的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抛硬币对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概率有了初步的体验,活动对概率的学习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一旦得到激发或形成,它会自始至终贯穿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小组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学习,不能不重视小组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小组长善于组织、管理本组的成员,是小组活动得以活泼而有序地开展的有力保证,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为避免小组成员“旁观”或“逃避”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小组长职责培训并督促小组长进行成员的角色分工,以达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分工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分工并不是要把每个部分最后简单地拼凑起来,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负责人”,成为某个主题的“专家”,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创新。

实践表明,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要大家都做得好,小组长可以轮流当。在学《三角形全等》这个章节时,笔者就是采取这个教学策略,我先召集每个组的正副大组长,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然后进行分工,小组长自查,老师抽查的办法,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很有实效,全班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能够娴熟运用。

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但这种参与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会在小组之间巡视,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肯定他们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会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笔者也会在合作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例如,笔者发现有的小组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缺乏统筹意识,就提醒他们在记录员记录本次实践结果时,操作员就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而无需等到记录员完成记录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除此之外,笔者还常常“充满了好奇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学生要通过从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袋子里多次摸球、记录颜色,最终推测出袋子里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有一个小组得出结论后,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无所事事”。于是笔者十分“疑惑”地说:“真的是这样吗?赶快让我看看!”在证实了他们的推测之后,笔者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在我的赞美声中被调动起来,又一次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还记得有一次小组活动,有一个小组在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比赛时,有一个同学当时不知什么原因不愿意参加,不论本组成员怎么做工作,她就是不愿意。这时小组长及时求助于我,我马上找到这个同学给她做思想工作,了解到原来上次在开展类似的活动时,有同学怪她计算太慢,影响了本组的成绩,所以这次她不愿意再参加。我设法开导了她,同时也教育了本组其他成员要学会尊重别人,她很快就开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这个小组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

小组学习中,有表现特别好的现象,教师要马上提出来进行表扬,让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使好的行为迅速在班里传播开来。例如,有些小组的活动很有秩序,大家很有礼貌地进行各项活动,教师及时在班里表扬这些小组,其他小组也会有样学样,也把小组学习进行得活泼而有序。

小组学习结束后,要对小组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以强化好的行为。下次在进行活动时,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

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指出,避免以后重犯。例如,在班里进行小组间的各项比赛,有个别同学为了拿到好的名次,嫌弃他人与同学发生争吵,这种现象是十分不利于大家的合作学习的,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更不利,容易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要严厉制止。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本意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就是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同学们通过拼、剪,搭等多种活动培养了兴趣,增长了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营造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