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简单分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途径

苏美亚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663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反映了一个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水平和程度。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代对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作为汉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概述了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口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民族学生口语能力提高途径

语言本来就是交流工具,而口语交流是最重要、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因此汉语口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如何提高呢?经验告诉笔者,语言学习主要靠口语练习。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谈一点看法和认识:

一、解决心理问题是学生开口表达的前提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较大的差异,从三年级接触汉语只限于在课本上,接触面很窄,尤其在以前缺乏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只能依赖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现状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在不停地说,这是我以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感触。我校在2014年合校(民汉)以来,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这对学生学习汉语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针对现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创建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降低他们在讲话中的过度焦虑。如每次讲课前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发言,说话说完整。

二、解决方法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途径

1.从语言与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别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

(1)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差异而造成汉语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①注重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构成语言大厦的砖石,不同风格的语言大厦必定是由不同特点的砖石砌成。因此,我们首先要注重词汇的教学。词汇教学时要注重讲授蕴涵特殊民族文化传统的信息的词汇,要讲授那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以及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褒贬不同和存在观念差异的词语。②在语言交际时,注意与母语、母语词汇方面差异性大的时间词、方位词、颜色词、称谓词、否定词、谦词等。在讲授语法和篇章结构分析时注意语法结构与句式结构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把握两种语言语法的特殊性,准确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法结构。③重视两种语言言语方面的差异性。在言语方面讲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招呼语、禁忌语、辞别语的内涵与语言功能,了解语体特征,排除母语对汉语交际能力的负迁移,提高汉语口语交际能力。(2)对汉语环境造成的口语水平低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以下有效措施:①对有语言环境的民族学生,比如和许多汉族人生活在一起或在民汉合校的环境里读书,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个条件,争取学一句汉语就用一句,用一句就会一句。②对那些在农牧区生活而没有语言环境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政府在宏观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另外,我们建议缺乏语言环境的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设法找到一个有利于学习汉语的环境,在汉语环境里实践而得到口语方面的提高。③教师应该创造宽松愉悦的口语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合,也是学生用汉语交际的场所。每一节课都要鼓励全班同学开口说话,一句也好,一段也好,只要开口就算成功。所以,教师最好是在小组中进行练习,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而且不怕说错。④学生也要自己创造条件。

2.从口语交际的心理方面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能力。民族学生在汉语交流过程中伴随着许多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种种消极的态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感情,学生才更加希望跟老师多交流。(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敢说、不怕说错,以参与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给学生创设“敢言”之境,指导他们渐渐地大起胆子来,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会、能学好。(3)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哪怕他们的语言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教师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鼓励学生继续开口说话,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4)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每个人的学习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之上。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情况,教师应该抓紧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愉快地接受新知并进行口语表达、应用能力的训练,达到锻炼学生能开口说、会说、敢说、说得好、获得新语言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2]张锐朱家压著《说话训练》[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3]张玉成《教师发问技巧》[M].台北心理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