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分析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

孙波

黑龙江省漠河县人民医院骨科165399

摘要:目的:分析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和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收治的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行早期桡神经检查,结合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方式,通过治疗效果对比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3%,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只有79.1%。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建议采用早期神经探查,可以比保守治疗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肱骨骨折;桡神经损伤;治疗方式;疗效

肱骨骨折多由直接和间接暴力因素引起,如重击等,导致手部着地或肘部着地,中下三分之一骨折。桡神经损伤通常由于牵拉或压迫产生,且桡神经位于上臂贴近肱骨处,在骨折时也容易同时受伤。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有研究认为保守治疗可以促进桡神经功能恢复,也有研究支出早期骨折固定术可以减少神经压迫,因而咋子临床上对于是否进行手术探查还存在争议,所以本次研究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收治的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均符合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表现为上臂疼痛、骨擦感、瘀斑、感觉障碍。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4.0±2.5)岁;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4.4±2.6)岁。排除标准:患者具有严重器质性损伤或免疫功能疾病。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行早期桡神经检查,结合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方式。

保守治疗行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采用夹板托固定功能位。观察组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钉内固定与桡神经探查术。如果外膜下出现血肿,行神经外膜松懈术;如神经完全断裂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术;神经部分断裂行神经缝合术。两组患者均采取抗炎、药物注射处理。

1.3观察指标

根据《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标准判定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无疼痛,活动不受限,关节功能恢复;有效:偶尔轻微疼痛,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无效:患者无明显变化。其中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3%,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只有79.1%。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肱骨骨折的病因多由暴力因素导致,也是骨科的常见骨折,经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患者通常局部常出现淤斑,左上臂纵轴叩击时骨折处有锐角,伴有畸形骨擦音。另外,肱骨干与桡神经的解剖关系本身较为复杂,桡神经与肱骨距离近,穿越外侧肌间隔固定,因此桡神经损伤通常伴随肱骨骨折同时出现[1]。目前,对于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常用的治疗方式是不行外科手术,采用石膏托、夹板固定上肢于功能位,给予药物治疗即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式是早期脑神经检查后的治疗手段。由于保守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认为术中探查游离桡神经并避免神经牵拉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二次损伤的可能性,不影响手术复位[2]。但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形时,则需要考虑更换治疗方式。患者外科颈骨折移位严重;患者伴有肱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移位并与肩峰下部抵触;不能复位的骺板骨折分离[3]。另外在预防方面,该疾病本身由于外伤因素引起,预防措施的作用不可忽视。此外,如果患者骨折断端卡压神经,也应该及时手术,通过探查桡神经的方式将其固定,防止断端进一步影响和损伤到桡神经,减少术后压迫,促进桡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建议采用早期神经探查,可以比保守治疗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春杰,罗珊珊.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7):56-58.

[2]蒋卫国,唐建坤.手术治疗肱骨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1):91-91.

[3]白晨平,庞悦平.不同治疗方法对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