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论德育生活化

丁荣丽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于实行。”他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品德教育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为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将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修养品德。

在小学阶段,德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学生处在品德发展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他们现在最容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由此见,德育生活化就势在必行。德育生活化,就是让德育的内容、方法回归生活,贴近实际,接地而行。加强德育生活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结合课程资源,使德育方法生活化

德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表演戏剧、角色体验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后通过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体验周围的关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尽的道德义务,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表现,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种对照和反思中,学生可获得新的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

二、结合课程改革,使德育空间生活化

有人认为,教育就是使儿童生活得愉快,而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也有人说,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童年玩得不够。当一个孩子玩的时候,他才能够全心倾注、执着追求。而学习呢?那是别人给他强加的任务,完成别人的任务,就是自己的负担,自己的人格就被阉割了。因此孩子的人格就被扭曲,道德标准就自然下降了。为此,新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增加了“生活”的要素。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磁场,抓住能让学生悠闲自得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抛开枷锁,走出教材,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学生可以做愿意做的事,可以选择各种学习方式,提高素质,可以在繁花似锦的天地间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学习,也可以在合作中培养道德情感,在实践中锻炼道德意志,在生活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三、结合学生现状,使德育指导生活化

1、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和困难,决定着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和程度。因此,德育一定要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大的教育目标,落实或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中。对学生而言,生活中的冲突和烦恼是真实存在的,教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学生从教师的尊重中学会了尊重别人,从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中学会了关心他人;教师的仁慈让学生学会了仁慈;教师的宽容让学生学会了宽容;教师的平等让学生学会了平等。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广大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增强职业道德,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2、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利用重大节纪念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三月份让学生通过“学雷锋”活动,鼓励学生多做好事,争做优秀少年;五月份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比如维修班级的桌椅、种植花草、美化校园,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认识到要爱护公共财物,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九月份结合教师节开展“尊师爱校”活动,培养文明行为尊敬师长的美德。十月份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契机,可引导学生从爱学校、爱家乡、爱亲人、爱国旗国徽等周围具体的人和事物入手,树立理想,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3、与家长开展一体化教育

教育从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儿,家长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品德教育缺失,与一家一孩儿的政策有些关系。尽管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回到家又是一种模式。我身为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深知这种生活教育实现起来的难度。理论与实践的不结合,是品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使孩子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家长的义务与责任不可忽视。家校一体,连动贯通,才能形成扎实稳固的长效教育机制,使学生成长真正受益。我们要借助家长会、微信、家访等交流平台和形式,了解学生家中动态,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评选各类优秀指导家长和优秀德育小标兵,在家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家长明理学生懂事,使这项教育家校互动,甚至可以漫延社会。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是弘扬个性的最高理想境界。脱离了生活的教育,也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此,只有将品德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深入骨髓,成就其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