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双林寺大雄宝殿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平遥双林寺大雄宝殿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闫云娟

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9

摘要: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双林寺大雄宝殿为研究对象,根据大雄宝殿各部位残损状况,对形成残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后,对其保护修缮策略进行研究分心。将有助于保存和传递文物本体结构特征,建筑风韵,历史信息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针对性地消除现已发现的各类残损险情和结构隐患,从而使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更好地发挥其文物价值。

关键词:双林寺大雄宝殿保存现状评估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一、工程概况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中都乡桥头村北,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元、明、清以来屡有修建;寺内现存文物建(构)筑共17座,大多为明清遗构;各建筑内部保存的两千余尊彩塑,堪称国内明清彩塑的精品,被誉为“人类独一无二的珍宝”,享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称。1988年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双林寺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雄宝殿位于双林寺第三进院落正北,创建年代不详,原为七层楼阁,毁于火灾,重修于明景泰三年(1452),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物,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为498.9㎡,坐落在高大台基之上,殿前设宽大月台(占地面积650.43㎡)。由于年久失修、大殿出现了基础下沉、柱网倾斜、梁架位移、榫卯拔开、墙体开裂、屋顶漏雨等险情,且近年来险情快速发展,亟需抢险修缮。

二、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双林寺大雄宝殿基座、平面、殿身、柱网、屋盖及梁架的保存现状和主要残损病害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测量和评估,并对残损成因进行了分析。

2.1台基、基础病害及原因分析

2.1.1主要残损病害

因年久失修,大雄宝殿台基各部位出现地面不均匀沉降现象,其中,东北、西北角沉降较严重;大殿地面铺砖及台帮均有大面积破损或酥碱现象;大殿主台基的两山及后檐台明外出尺寸(即下檐出)均大于大殿屋顶总出檐尺寸(即上檐出)。

2.1.2成因分析

根据《平遥县双林寺大雄宝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下简称详勘)及局部探查结果可知,产生以上病害的原因为:大殿柱基地基土(即柱下基础)场地土类型判定为中软场地土,且场地湿陷性的特点决定其承载力稳定性不足,地基一旦浸水后便会产生附加下沉;殿内地面铺装直接铺墁在杂填土之上,由于该层地基承载力较差且不均匀,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大殿曾作为粮库,因此地面长期附加的不均匀荷载是导致殿内地面沉降与铺砖破碎的重要外因;从东山墙后檐平柱外侧探沟内发现了内部包砌的旧台明砌体,旧台明外边缘距山墙外皮1.2米,符合传统建筑上下檐出的营造规制(下檐出较上檐出小),也证明现有台明是后人在维修时增筑的外包砌体。

2.2殿身柱网病害及原因分析

2.2.1主要残损病害

由于大殿基础的下沉导致殿身柱网也产生了不均匀沉降,经测绘各柱最大沉降量差达100mm;大殿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大殿柱网出现了不均匀下沉和倾斜。

2.2.2成因分析

根据《详勘》结论,大殿柱基直接座落于杂填土、素填土层位上,地基浸水后会产生附加沉降,柱网随之下沉,因此不会因数百年建筑静压力趋于稳定;大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其前檐插廊,具有聚风纳气作用,大风来袭时产生的推力,通过缺陷的柱梁节点可传导至后檐墙内暗柱柱头上,加之柱网的下沉,进而发生倾斜。

2.3大殿梁架病害及原因分析

2.3.1主要残损病害

大殿个别铺作存在倾斜下栽现象和构件缺失问题,导致上部梁架出现了向东北方向整体下沉偏移现象;殿顶梁架节点榫卯被拔开或损坏;梁架部分檩条出现了位移滚动现象,个别劈裂或垂弯,许多大木构件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裂、撕裂、负载垂弯等残损现象。

2.3.2成因分析

大殿梁架整体倾斜的同时,殿宇后檐檩条也多呈现向北滚动的态势,后檐檐头也同时出现了向下的较大变形推力,这种情况下,由于补间铺作后尾拉接力较弱(仅以一层罗汉枋拉接),反向结构变形平衡力差,所以呈现了补间铺作尾部向上、头部向下的变形栽头现象;大殿平棋以上部分采用草栿做法,梁架榫卯节点存在多处缺陷,抗拉拔能力较弱,这是使大殿梁架整体变形过程中伴随有榫卯脱开失力或破损现象的结构原因。

2.4大殿屋顶病害及原因分析

2.4.1主要残损病害

大殿现状脊饰瓦件杂乱无章(垂脊筒安装在正脊上,戗脊筒安装在垂脊上,戗脊形制有孔雀蓝琉璃的,也有1994年维修时补配的,瓦件规格也较杂乱,随意布置等),而明代初始的脊饰瓦件遗存还基本可以自成体系;屋面瓦顶出现局部漏雨,檐口变形翘曲等现象。在清宣统年间大修工程实施以来,该殿大木构架已出现了明显下沉、位移等问题,瓦顶之上也同步出现了局部下陷、瓦件翘起、碎烂、屋面生草、瓦顶漏雨等损坏现象。

2.4.2成因分析

屋顶瓦件规格不一且差距甚大的状况,这与清宣统年间的维修时的工程设计理念、工程经费限制和工程施工原则有直接关系,是一次东拼西凑瓦顶维修工程。根据大殿顶部各部位残存的脊饰瓦件的规格、质地、色泽、形制、剥蚀程度进行分析,可找到该殿创建之初的脊端花饰等部件。而殿顶现存的部分黄色琉璃筒瓦、孔雀蓝琉璃戗脊筒、琉璃筒瓦以及尺度甚小的青灰色瓦件都是多次不当维修时添加。另,该殿屋面屋瓦破碎损坏是导致屋面漏雨的主要原因。

三、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3.1台基、基础维修策略

策略1:为使双林寺大雄宝殿长久的保存于世,在本次维修工程中实施基础加固措施势在必行,本方案认为根据国保单位山西浑源县永安寺大殿同类问题的小直径灰土桩基础加固成功经验对双林寺大雄宝殿采用小直径灰土挤密桩加固法实施加固工程是可行且可靠的选择。

策略2:只有在切实做好双林寺大雄宝殿基础加固工作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做好殿宇大木构架打牮拨正与节点维修工程任务才是耐久可靠之举。

策略3:为了彻底纠正雨水冲刷台基台明的现状问题,本工程应依据发掘出的原有台基位置恢复原有台基的台明。

策略4:在加固台基基础,提高基础承载力的同时,局部拆砌并加固殿宇外部墙体,同时做好墙内暗存鼠洞、防虫防蚁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3.2殿身、柱网维修策略

策略1:在实施基础加固工程之后,采用“打牮拨正”、“掏槽加固”、“抄平归位”传统古建筑营造手法对大殿柱网实施整体修缮,在确保原建筑构造不受损坏的基础上尽量对柱网结构进行必要的纠偏、顶升归位,确保整体柱网结构安全可靠。

策略2:在实施大雄宝殿基础加固与柱网纠偏工程的同时,在梁架节点可以接受的限度内,依据各柱子的升起、侧脚应有尺度要求(有些尺寸还需施工过程中反复校算)通过基础顶标高的微调(如在柱底垫石片、垫铁板或合理抬高柱顶石等)使大殿柱头达到或接近初建时的结构与受力状态。

策略3:在外墙掏槽维修加固柱网体系时根据需要对墙体内部损坏部位(如:土坯松解部位,鼠洞等)实施修缮加固。

3.3大殿梁架维修策略

策略1:在揭顶不落架维修措施的原则基础上整修大殿铺作,适当加强补间铺作后尾的结构强度和整体性能。使檐头铺作层成为大殿梁架结构的可靠基础。

策略2:揭顶后逐一整修各缝大木梁架结构,并对重要榫卯节点逐一检修,然后采用传统手法加设铁拉条,螺栓,铁箍等设施。恢复并适当强化原有榫卯结构的连接性能。

策略3: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更换梁栿构件,在修补加固构件裂缝的同时。尽量保留前任增设的合理支护构件,必要时适当予以结构强化或优化。为防止大殿檩条滚动错位,修缮时每间增设4组拉杆椽。加强屋盖木基层的整体抗变形能力。

3.4大殿屋顶维修策略

策略1:由于大殿现状脊饰瓦件杂乱无章(垂脊筒安装在正脊上,戗脊筒安装在垂脊上,戗脊形制有孔雀蓝琉璃的,也有1994年维修时补配的,瓦件规格也较杂乱,随意布置等),而明代初始的脊饰瓦件遗存还基本可以自成体系,故此本勘察设计组的推荐方案是采取按照旧制补配缺损、恢复原貌,这样做以来可以更好地保护各部位残存的脊饰吻兽,二来可以彰显该殿原状瓦顶的艺术风范。维修工程中替换下来的其他瓦件精品应编号入库更好的保存展示,一般品可以用于双林寺其他与之规格、形制等协调的建筑维修项目。

策略2:严格按照现存状况揭顶维修,哪坏修哪,大小瓦分区布置,保存现状。这样做优点是不会改变现实状态,缺点是原貌状况无法彰显,而且多种大小不同规格、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瓦件混搭瓦装,难免影响工程质量与视觉感受。

四、保护修缮建议

综合本次勘察测绘调研结果可以确认,双林寺大雄宝殿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大殿柱基、地基土为湿陷性基土,湿陷等级为Ⅰ级;台基内部夯土,大殿柱子下部基础,殿周墙体下部夯土的不均匀性、软弱性以及曾一度时期作为粮仓使用,地面附加荷载巨大,导致了柱、墙、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并一定程度导致殿身柱网与殿顶梁架出现了关联性倾斜、位移、节点损坏等残损现象;大殿墙体裂缝广泛沿柱位外侧垂直分布,这与外墙不设砌体基础,后期扩大的月台不定期引导返流下渗的雨水侵蚀墙下夯土有密切关系;该殿清宣统年间大修至今百余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大修,因此斗栱组合及梁架结构中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残损点或残损部位,许多大木梁柱、榫卯节点属于带病延年状态;殿顶瓦件、脊饰、吻兽因后人修缮时的条件限制,采取了拼凑杂揉的结瓦方式,现今广泛存在破损漏雨等残损险情。

建议尽快采取揭顶大修工程,加固基础、恢复台明、拨正屋架,修补缺损、揭修瓦顶、修旧如旧,根治病害尽快使之恢复健康状态并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