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格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语文教学与人格塑造

王莹

王莹

(漯河市源汇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格理想;人文精神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健康人格,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笔者认为: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要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格培养。

1挖掘人文精神,树立人格理想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充分发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古代作品《涉江》中屈原坚守节操,决不变心从俗的斗争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石钟山记》中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而现代作品中,《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感情;《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百合花》中通讯员舍生忘死、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更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2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

2.1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拜伦的故事》中拜伦身残志坚、勇于挑战的强者形象;《刘备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2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虞侯是个卑鄙无耻的势利小人,阴险毒辣,鬼鬼祟祟,卖友求荣,陷害忠良,教师要让学生认清其卑劣的行径、丑恶的灵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胆小怕事,自私落后,顽固保守,反对一切现实的变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旧制度的守灵人。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尤其在改革开放年代别里科夫之类保守派的危害性,解放思想,勇做新世纪的弄潮儿。

2.3从有人格缺损的人物形象中反省自身。有些悲剧性人物形象之所以走向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与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亦不无关系。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酿成悲剧。《阿Q正传》中阿Q由于那个病态社会的制约,加之其“以精神胜利法”自娱,缺乏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精神,最终难逃厄运。通过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反省自身,得到启发,完善自己。

3品味语言技巧,进行情感渗透

“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奥秘的钥匙”。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中心,揣摩品味语言的情感、韵味,将学生引入语言情境,受到情感熏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情真词切,蕴含丰富的演讲词。第一部分只两句平静的叙述,却含蓄地表达了深挚而丰富的感情。写马克思逝世的时间,精确到时和刻,不仅表明作者的郑重态度和悲痛心情,而且突出了马克思这位历史巨人逝世的不同寻常。写马克思的逝世,不用“逝世”、“与世长辞”、“永远离去”等词语,而是说他“停止了思想”,既表达了恩格斯不忍说或不愿说的悲痛心情,也突出了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包含了对他创立共产主义理论时代贡献的崇高评价。“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不仅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更突出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贵品质,他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忘我工作,鞠躬尽瘁,只是死亡打断了他的工作和思考,他“永远地睡着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永驻人间。此处所写,真是字字热泪,句句深情啊!在语言的推敲、咀嚼中,学生感受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

4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巧妙设计自身形象,营造情感氛围。他换下了平常爱穿的夹克衫,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神色,换上一种庄重严肃的面孔。他在简述了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后,动情地范读课文,教室里一片肃穆的气氛。学生沉浸在这充满悲情之美的氛围中,领略了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有的教师注重以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传达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盎然的诗意中体悟生命,感受庄严、凝重、神圣、崇高。有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是这样以诗化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刘和珍、杨德群几位青年学生,以她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人生壮美的篇章,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她们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英名与大地同在;她们是巍峨耸立的高山,伟绩与江河共存!”在这一情境中,高山、松柏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英烈们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学生从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升华。

语文教育,在不断的呼唤着美,呼唤着情感。对于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都应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教育,都应把语文教材中最美、最感人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用发自灵魂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教材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精神美。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于漪,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N].文汇报,1996(4).

[2]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26.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