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乡土资源,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融合乡土资源,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班志雄

班志雄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作登中心小学531505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94-01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用新课标指导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融入本土资源,精心设计本土语文课程资源和教材文本的水乳交融,有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限制

阅读资源匮乏。受到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匮乏。一些孩子的书包里就是家庭藏书了,更别说网络阅读,阅读几乎是课外辅导书上的零星资料。学校图书少,多数是社会捐赠的书籍,或凑够“生均图书”,内容陈旧,实用性不高,借阅率不高。县书店里的书大多都是关于学生的教辅资料或者是名著阅读书籍,而有关于小学生的读物书籍很少,大多数都是一样的书籍,版本不同而已,很多故事内容重叠,挑来挑去也就那么几本,寥寥无几。

课堂阅读不深。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里主动性教学和被动性学习的传统教学思维还占有一定的市场,新理念在实施过程出现“旧药换新瓶”的情况时有反复,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还不够深入。

二、结合文本挖掘本土资源

品味“言犹未尽”的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散文家林清玄的作品,讲种树人在老家一块空地种着桃花心木,隔三差五给小苗木浇水,我不解的原因,经过种树人的一番话才明白“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不成问题”,包括生活中的人。这种“言犹未尽”的课文,让学生通过乡土民间故事、传说的了解和比较,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层解读。而《凡卡》这一篇课文则可以从其课文的本身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想象凡卡寄信后的各种情况和遭遇,并以此延伸课文内容,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体会“经历类似”的课文,体验模仿秀。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更是丰富而多彩的,上山、放牛、牧羊、干农活等等,或许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而在课外读物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更要深度挖掘教材中描述与农村学生生活场景有关的课文内容,引起共鸣。《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北京过年的习俗,从腊八粥开始到残灯末庙,重点、详细写了老百姓过除夕、初一和元宵的过程,最后写道:“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农村的孩子人人都有过年的体会,都有作者相似的体验,教师应更多地以课文为蓝本,挖掘本土的语文资源,使教材文本与本土资源融合,拓展教材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体验“没有经历”的课文,为什么要鼓励学生多看书,就是为了提高见识,提升自己的内涵,而体验“没有经历”的课文,可以从文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或愉快,或凄美,或难受,或伤心,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语言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就是以优美的语句给学生所呈现的一篇优秀例文,学生可以从课文中体验其语言美,将自己代入课文中,体验其细腻的情感。欣赏其整体的语言美,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走一个来回”,了解故事梗概,了解人物品质,从中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的探索和求知精神,体会爱因斯坦的话:“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拓展体验挖掘本土资源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土资源是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每天都在与之“打交道”,他们的生活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朴实的、纯真的,他们对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浓厚的情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民间故事、传统手工、历史文化、历史典故,饮食习惯等等因熟悉而亲切,把这些丰富的活的本土资源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扩大教材文本的容量和张力,发展语言思维的多重维度,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深度挖掘生活、农活经历的题材。农村的孩子大多数从小就开始接触农活,因为生活环境,他们从小就会接触不同的农活或家务活,做饭、洗碗、种玉米、放牛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陌生的,而就像文字之于老师,信手拈来,参加这些农活家务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锻炼,让学生把这些参与的过程和体验说出来。还有,生活的一些具体场景,比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对于过年,挖掘年味题材,可以收集各家各户贴的对联,感受感受家家户户喜庆、祥和的气氛,杀年猪、蒸粽子、灌猪肠,扫屋擦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都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可以利用这种情境让学生可以从孝敬、关爱、祝福等等角度感受、体验和发现生活的美感。在教学中,还可以交代学生留意在春节期间的一些习俗,例如要放鞭炮啊,孩子们到晚上会玩烟花,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春节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看待春节等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进行调查探究。

加深熟悉的事与物。小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事和物其实不多,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大,每天所接触的人都是同学、老师、家人、小伙伴等,对于这些人,他们是最熟悉的,有时候熟悉到能够猜到他下一句话就要说什么,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默契吧。让学生从这种默契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从中领悟出一定的道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交往的魅力。

加深新鲜的体验和感受。生活不是一层不变的,一层不变的生活也难免让人觉得烦闷与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接触不同的新鲜事物,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看待这个世界。例如,学生每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对于这些地方都是很熟悉的,但是,每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或许学生就不能答出来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知识的盲区”,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讲授陌生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德育教育基地等等。陌生客人到学校来,如何介绍学校的情况和自己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听农村山歌、讲民间故事,享受和熏陶乡土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乡土浓厚、朴实、丰富的语文资源,不拘泥和受束缚于某一种思维或教材文本的局限,注重挖掘教材文本和乡土语文资源,水乳交融,使教材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