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集群类型与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建筑产业集群类型与模式研究

郑艺韩立红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520

摘要:产业集群现象由来已久,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产业地理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走集群化发展路径是一条值得尝试和探索的道路,对于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产业集群;类型;模式

1群基本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研究者发现,产业集群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竞争优势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认识建筑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的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产业集群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

我国建筑业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上世纪以前,建筑业由民间泥瓦木作的能工巧匠从事,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出现,建筑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家创业开始萌芽。建国以后,由于国家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最初的几家建筑企业为核心,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后来地方政府也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政策和制度安排,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出现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产业集群的雏形初现。近些年来,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所等的联系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和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出现,集群网络得以初步形成,建筑产业集群日趋成熟。

4建筑产业集群模式

建筑产业集群模式是指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从形成原因来看,建筑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市场自发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市场自发型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步形成的集群,主要表现为一种市场自发行为政府主导型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在某一地区建立集群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和人为创建。这两种建筑产业集群模式有所不同。

4.1市场自发型建筑产业集群

市场自发型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当地资源禀赋密切相关,这里的资源禀赋不仅包括物质性的资源禀赋,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特征、初始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禀赋是指某地拥有独特资源(如土地、矿藏、地理位置等),具有先天优势,依托该资源的相关企业便在本地形成产业集群。对于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非物质性资源禀赋往往更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文化。很多建筑业发达的“建筑之乡”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历史传统上以多出能工巧匠而闻名,并且这些资源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形成产业文化。人们对建筑业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形成共同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有些家庭几代人都从事建筑业。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建筑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条件。很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源于我国基本建设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众多建设任务需要各地組建大量的施工队伍和建筑企业,这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建筑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诱因。

(3)政府在当地的初始制度。政府制度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对集群有重要影响,产业促进政策、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促进大量企业的衍生,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4)企业家人才和社会资本。企业家在集群形成与集群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很多集群的形成始于企业家创业成功的“示范效应”,更多的创业行为在区域内扩”散使企业数最迅速增加。社会资本作为企业和个人可利用的资源,是指集群中广泛存在的地缘、亲缘等人际关系。

4.2政府主导型建筑产业集群

政府主导型建筑产业集群是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往往是在政府规划基础上创建的产业园、工业园,政府通过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园区,以实现产业集聚了,形成产业集群。政府主导型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区位条件。一个产业在某个区域的发展与当地的区位条件有密切联系,具有优越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这些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人力和技术资源等。良好的地理位置应该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信息丰富,这对于企业和投资项目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往往具有一些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本身可能衍生出一些小企业,同时还容易吸引一些与其配套或者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人力和技术资源丰富,使企业容易获得相应资源,享受知识和技术溢出,促进技术创新,因此也是企业选择区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2)投资政策和制度环境。如果说区位条件是吸引投资的硬环境,投资政策和制度就是吸引投资的软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是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园区的重要原因,如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对投资项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制度环境包括政府工作效率、市场竞争环境、信用制度、创新激励制度等等,良好制度环境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4.3两种模式的比较

在上述建筑产业集群的两种模式中,市场自发型集群并不排斥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很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政策往往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样,政府主导型集群也不排斥市场机制及其作用。两种模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市场和政府在集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无论市场白发型还是政府主导型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市场自发型集群大多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并根植于当地的产业文化,所以通常具有较好的产业联系和根植性,而这一点依靠政府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政府主导型集群则在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因为基础设施、法规政策等具有公共品属性,企业无法自身获得,只有依靠政府力量来构建。这两种集群模式好比一个是“自然林”,一个是“人工林”,只要具备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环境,都可以成长为茂盛的森林。

5结语

建筑产业集群既遵循一般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对于市场自发型建筑产业集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所等要的制度和环境,扶持部分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规范主体行为,引导集群的健康发展。对于政府主导型的建筑产业园,要明确定位,加强规划,注意引入与主导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企业,完善产业链,建立产业联系,营造良好环境,包括软硬件环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有序的竞争环境、信用与合作的制度环境,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集群效应。

参考文献:

[1]孙剑,龚自立.建筑产业集群及其模式的探讨[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1(11):102-104

[2]孙剑,王保龙.建筑产业集群类型与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2(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