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个“数学翻译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让孩子做个“数学翻译家

李敏

李敏万源市文教示范幼儿园63635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169-01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都认为,语文和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在我看来,在语文和数学之间,语文更是数学的基础学科,没有了语文,学生连数学题目都读不懂,更何谈去解决数学问题?而在数学问题中,并不是直接用语文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学生巧妙的做个联系语文和数学的“翻译家”。

在数学的实际运用问题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省略,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字词,这些又往往是学生解题的关键。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学生却经常“栽跟头”,一而再,再而三,就让学生越来越惧怕做与实际运用相关的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当个“翻译”将这些转化为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语句。

在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一单元中有这样一个例题。例图中有两句话“我吃的害虫比你的3倍少45只。”“我每天要吃165只害虫。”求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一副逼真漂亮的图片,两句关键的陈述,一句严肃的提问构成了整个例题。在这个例题中学生看到了问题,首先要看图中的陈述,在陈述中就要知道“我”与“你”分别代表的谁,图中并没有告诉这只鸟分别是什么,但从后面的线段图最后能知道,这两只鸟分别是啄木鸟和山雀,然后这个“我”就代表啄木鸟,“你”就代表山雀,因此,最终这个例题的意思就是,山雀每天吃165只害虫,啄木鸟吃的害虫比山雀吃的害虫的3倍少45只,求啄木鸟吃了多少只害虫?经过这样的思索过程最终才能弄明白题意,不可谓不艰难啊!

在弄清题意的过程中明显用到了语文知识中的人称代换问题,甚至还有生物识别问题,这一题跨越了语文,数学,生物三大领域,涵盖面不可谓不强啊!在小学数学中类似的出题方式多不胜数,而这只是最初级的。

在另一道题中,商店运来480kg大米,比面粉的5倍多100kg,麦子是面粉的2倍,商店运来麦子多少kg?关键的一句是“比面粉的5倍多100kg,麦子是面粉的2倍。”翻译过来就是“运来的大米比面粉的5倍多100kg,麦子是面粉的2倍。”这道题涉及了三个数量,大米、面粉、麦子,这三者是借助大米已经存在数量,建立起了大米和面粉,面粉和麦子的关系。很显然要求麦子,首先要求面粉,求面粉就与大米相关。这样层层相扣,用倒推法就能最终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与实际运用相关的各类题型中,很多已呈现模式化。例如,谁是谁的几倍;是谁的几倍;是谁的几倍多/少多少;比谁多/少多少;比谁的几倍多/少多少……这些是数学中解题的关键句,然而很多学生却弄不明白,读不懂,更不能理解。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种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类似语文和数学关系桥梁的“翻译能力”。将这些关键句翻译为带有明确数量关系自己能读懂的语句。

例如,师傅和徒弟一起做零件,师傅做了1394个,是徒弟的3倍多/少256个,徒弟做了多少个零件?翻译后就是“师傅做的零件个数是徒弟做的零件个数的3倍多/少256个。”

牧场有一批鸡和鸭,鸭有269只,比鸡的3倍多/少256只,求鸡的只数;翻译后即为“鸭的只数比鸡的只数的3倍多/少256只。”

这些都是较简单的一些数量关系,在省略“比”或“是”前的对象情况下,两个数量的位置没有改变,学生解决起来又较容易,但如果是“牧场有一群鸡,比鸭的3倍多/少256只,鸭有269只,求鸡的只数?”这道题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找出省略的数量,还有数量间谁与谁对比的关系,在四年级没有学习用方程解题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将这道题解出来。

在数学的学习中,读题是首要的一项工作,弄清题意是与语文知识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步骤,而这又是解题的关键。因而许多学生语文过不了关,数学学习更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教数学的教师,就不只是要教学生数学,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语文”,建立语文与数学的桥梁,做个“数学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