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刘庆强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学困生教育

刘庆强山东省宁阳县堽城里完全小学271400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论述要从学习目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家校合作等方面来转化体育教学中的学困生。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困生兴趣教学家校合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身体差异、思想状态等造成学习体育技能有困难,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怎样转化学困生,使他们全面发展呢?笔者有如下本会。

一、体育教学中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

1.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学生对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再加上体育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历来就不被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因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组织体育比赛活动的次数大大减少,活动质量也大幅度降低,从而没有使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自身素质差异影响

学生自身素质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内在原因。其表现在:一是由于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运动水平低下等方面的缺陷,这是学生自身的先天性原因;二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锻炼无所谓。这类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被动学习。

3.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的心愿。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个别家长担心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甚至有部分家长都觉得长跑等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的项目不参加也罢。因此孩子们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体育教学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措施

1.因势利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激发学习体育的强烈欲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对学生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关爱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好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过去上课以老师的“教为主体”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体”。最后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正确地认识体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每节体育课,努力使自己成为健康的人。

2.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背跃式跳高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力量、协调等体能因素造成完不成动作,如起跳高度不足、手臂的摆动和起跳配合不一致等。我就增加一些有趣味的辅助练习,像跳绳比赛、“跳起摸高”游戏等,加强学生腿部肌肉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的练习,从而使其能完成技术动作,主动参与到练习当中。

3.小组合作,督促学困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小组进行训练,一般为4—6人一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安排合理的训练内容,指导学生分工合作,然后小组间进行比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督促学困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加了对学困生的凝聚力,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够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家校合作,提高体育学困生的锻炼热情

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督促体育教师搞好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访、课堂开放日、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宣讲强身健体练体育的重要性,转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的问题,督促孩子上好体育课。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溺爱孩子,要知道适当的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好身体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依照课程标准,服务每个学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灿烂,都能精彩。

参考文献

[1]陆惠娟浅谈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J].科学大众,2007,(10):82。

[2]董大勇初三年级体育学困生提高中考体育成绩的分析[E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5578&cid=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