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生活味”,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凸显“生活味”,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陈宽容

陈宽容江苏省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222236

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育要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作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必须存在于生活中。为了使小学科学实现生活化,就必须从知识学习转换为“在生活中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挖掘教材内涵,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儿童生活中的科学为主线,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不断丰富科学体验,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努力研究以课堂为核心,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生活和社会延伸的教学程序,做到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是提高科学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科学本身是揭示自然、社会科学现象。小学科学不应该“封闭”在课堂里满足于“照本宣科”,应该越出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教材之外去,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例如,在教学“神奇的拱形”这部分知识时,拱形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还存在于许多物体的设计制作中,比如许多动物的脊柱、植物的叶子、植物的树干、房门的拉手、勺子、汽车驾驶室的顶盖、桥梁、石棉瓦、玻璃钢瓦等。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例如在教学《溶解》这部分知识时,老师提出问题:“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多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地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三、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

四、创设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给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这有助于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总之,要凸显“生活味”,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了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会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对提升科学课的价值,将会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