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观察

/ 2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观察

李瑞西廖志辉李晓云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分析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6年收取的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4例患者,对其实施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分析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3±1.5)分,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6±1.2)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后优良率高达95.83%。结论: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应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同时还能降低了单纯前路手术方法及单纯后路手术方法治疗中相关风险以及并发症,还能更好的对其颈椎力线进行重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观察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efficacyofanteriorposterioroperationinthetreatmentofseverecervical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Methods:severecervicalossificationwereselectedinourhospitalfrom2014to2016for24cases,theanteriorposteriorsurgicaltreatmenteffectanalysisaftertreatment.Results:preoperativeJOAtheaveragescorefor(7.3+1.5),theaveragepostoperativeJOAscorewas(13.6+1.2)points,beforeandaftersurgery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24casesofpatientswithpostoperativeexcellentratewas95.83%.conclusion:severeossificationofcervical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Theeffectofanteriorsurgeryinthetreatmentofdiseaseaftertheapplicationofexactbutalsoreducestherisksassociatedwithtreatmentofanteriorandposteriorsurgerymethodsmethodsandcomplications,butalsobetterforthereconstructionofthecervicalline,worthyofpromotion.

[keyword]:posteriorapproachsurgery:treatmentofcervical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

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在1960年通过尸检对该种疾病进行了描述,目前该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单纯前路手术和单纯后路手术,而在治疗中选取哪种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最佳一直存在各种争议。我院自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OPLL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特将详细材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016年收取的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4例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8.6±3.3)岁;经过相关检查(X线、CT或MRI)分型:6例节段型,13例连续型,5例混合型;所有患者符合:(1)OPLL占位率高达70%以上;(2)受累节段均<3个;(2)受累范围在C2—C7间;排除标准:(1)OPLL同时存在硬脊膜骨化、黄韧带骨化以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所有患者局实施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以上所有患者的麻醉方式为全麻;首先给予患者在常规的位置安放牵引弓,患者体位为:俯卧位,先对患者实施后路手术,头架安放患者的头部上;手术中通过C臂对患者受损的节段进行确定,对OPLL受累的相应节段的椎板充分减压(上位椎体板的下1/2和下位椎体椎板的上1/2),受损的椎体的和上下椎体型椎弓跟钉棒(<20mm)系统内固定;恢复理想的矢状力线通过C臂确认后,使用钉棒进行系统固定,实施侧块和后路关节融合;翻转患者的身体直至仰卧位,颈椎前路实施常规右侧入路方法,通过C臂的定位给予患者的受损节段实施椎体次全切操作,小心翼翼的将骨化块和后纵韧带切除,然后对钛网或自体髂骨椎间支撑植骨融合,最后使用前路钢板螺钉进行固定;给予患者实施清醒试验,通过指令使患者的四肢运动;术后,在进行后路椎板减压的同时,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剂量1000mg,方法:静脉滴注;在患者进行前路切除治疗的同时,再次给予予甲基强的松龙,剂量500mg,方法:静脉滴注,并同时用药奥美拉唑药物辅助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

(1)JOA评分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2)术后改善率(RR):[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x100%;优:RR≥75%;良:RR≥50%;欠佳:RR小于50%。

1.4影响学指标[2]

(1)矢状径占位率:OPLL最大矢状径与相应平面椎管最大矢状径之比,(2)面积占位率:

OPLL最大矢状径横截面骨化块面积与相应椎管面积之比,(3)颈椎前凸:C2椎体下终板与C7椎体下终板的Cobb’s角;(4)蛇眼征:MRI中T2相脊髓高信号。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计算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全部使用?x±s表示,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标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1)JOA评分: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3±1.5)分,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6±1.2)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回院复查JOA评分均值为(16.3±1.0)分,与术前和术后评分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2)治疗效果:24例患者术后优良率95.83%,其中优:15例(62.50%),良:8例(33.33%),欠佳:1例(4.17%)。(3)不同类型OPLL术前和术后(7d)JOA评分见表1。

2.2影像学结果

通过CT(水平面)检测OPLL平均矢状径占位率为(79.0±5.4)%,均值面积占位率为(55.1±5.0)%。术前平均颈椎前凸为(4.1±4.5)°,术后平均颈椎前凸为(14.5±2.9)°,其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患者回院复查平均颈椎前凸(16.0±3.5)°,较术后差异不明显(P>0.05);所有24例患者术后进行MRI检查未见T2相高信号区域扩大。

3讨论

OPLL中如存在非多节段的患者,在选择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单纯前路手术在治疗中可以对骨化块直接的进行切除,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该种方法治疗更加的合理化,然而当OPLL发生对脊椎有严重性压迫时,因前路手术对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大了发生危险的几率,为了避免治疗中对脊椎发生医源性的伤害,后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不仅能达到减压的效果,还能是后路锥弓跟钉系统和钛网植骨(前路)融合,以及增加稳定性(钢板固定恢复颈椎力线),避免因颈椎不稳再次对脊髓造成损失及减少后凸畸形的再次发生[3]。目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可以通过矢状径占位率临床上进行判断OPLL的病情程度面积占位率越大时,椎管容积占据的位置也相对越多,脊髓压迫临床症状也相对越重,空间越小时(脊髓移位代偿),在手术治疗轻微振荡或挤压操作可能会造成脊髓发生致命的损害,同时椎管内的压力增加术中出血量也相对的增多[4]。通过以上充分的说明面积占位率较高时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对其治疗为最佳的方法,更为手术治疗中的操作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对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及术后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24例患者术后优良率95.83%,其中优:15例(62.50%),良:8例(33.33%),欠佳:1例(4.17%),通过以上的结果充分的说明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应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同时还能降低了单纯前路手术方法及单纯后路手术方法治疗中相关风险以及并发症,还能更好的对其颈椎力线进行重建。

参考文献:

[1]陈德玉,陈宇,卢旭华,等.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2163—2167.

[2]杨辰,张凤山,姜亮,刘忠军.绵羊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估.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l,21(8):685—690.

[3]陈向东,张烽,徐舒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中后纵韧带的生物力学作用.江苏医药,2011,37(8):886—888.

[4]刘世敬,张景僚,袁国栋,等.3种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方式对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7):1459-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