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悉补野王统时期西藏宫殿建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初探悉补野王统时期西藏宫殿建筑

乔登塔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藏民族有着独特的建筑文化特点,其中藏族古代宫殿建筑最引人注目。西藏悉补野王统时期的宫殿建筑雍布拉岗是藏民族建筑技术发展的根本基础,即是藏族建筑技术史上的雏型时期。青藏高原的平顶民房和高层碉楼建筑均继承了这一传统,形成了鲜明的藏族建筑风格。

【关键词】远古西藏;悉补野王统;雍布拉岗;宫殿建筑;独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K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225-03

1.探讨问题理由

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雪山巍峨、大江磅礴、林海莽莽、草原广袤的青藏高原上,以其非凡的才能和执著的追求精神,开拓了令人神往的青藏高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藏族建筑技术在藏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特别是藏族宫殿建筑,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造就了巨大成果,使其不仅在中华民族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作为藏族建筑光辉典范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就是藏族宫殿建筑艺术精华之铁的佐证。藏族宫殿建筑也经历了雏形时期、成型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本文对第一代藏王聂尺赞普至第三十二代朗日松赞之间远古西藏悉补野王统时期,即藏族建筑雏形时期的宫殿建筑技术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专家学者斧正。

2.科学解释主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宫殿的解释是:“泛指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1]

藏文中对宫殿的解释,宫殿藏语叫颇章,《藏汉大辞典》中:“帝王居住的房屋叫颇章”。[2]也就是宫殿。

因此,宫殿是世界各个国家、各民族、各地区古今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最舒服、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建筑物。宫殿是历代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藏文古籍《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在各个小邦国境内,遍布一个个堡寨。”[3]相传公元前数个世纪,奴隶主开始为自己修建了宫殿式建筑堡寨,各个小邦国有邦主、大臣、宫堡。当时建筑技术不很发达,宫堡不很华丽,但仍是权力的象征,即是宫堡建筑。

3.宫殿历史沿革

从原始社会后期直到吐蕃王朝时期,是藏族建筑的雏形时期。这时期,城镇开始出现,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各个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法、地点和等级。第一代藏王悉补野聂尺赞普是当时建筑了最著名的“颇章雍布拉岗”宫殿。过后又出现过建筑师聂?赤桑杨东、如勒杰、藏王朗日松赞等杰出建筑人才。

(1)藏族古籍《智者喜宴》记载:“悉补野聂尺赞普先到江妥神山,接着聂尺赞普莅临雅隆若波赞塘阁希地方,这时数个藏族贤人看见。他们是赞巴路、赞巴梁、宗巴穷、宗巴努、林巴色、林巴波六位父氏骨系人员和拉窝拉色、色本马本、交拉本、象雄本、次米本与十二位贤人相遇。看见此人英俊潇洒、眉目俊秀。相互询问,语言不通,此人手指向天空,想他是否来自天神的赞普,众人请求此人作赞普,用肩膀抬载邀请,相遇之人无不赞叹,取名为聂尺赞普即颈载之王,创建了最早的王宫雍布拉岗,征服了松巴本教师俄用甲瓦,还把努王统治之地苏巴等地方收编自己的属民。”[4]聂尺赞普当时吐蕃周围的小邦国全部征服,纳入自己管辖,首先建立了吐蕃政权,并创建了王宫雍布拉岗和雍中拉泽寺庙,为当时吐蕃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正如巴俄?祖拉陈瓦所说,这一时期:“自从聂尺赞普成为吐蕃王之后,使得吐蕃属民得到幸福和快乐。”[5]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与其它国君不同之风俗者,以弯腰表示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伟大巨子之礼仪姿态均由此时产生也。”[6]据许多藏文史籍记载,聂尺赞普在世时,制定法律,区分善恶,好人好事进行奖赏,坏人坏事进行惩罚。制定了礼仪,提倡用敬语,划分尊卑优劣,特别突出的是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岗。这说明当时藏族的建筑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

(2)根据古藏文《智者喜宴》、《西藏本教源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等文献记载,自从聂尺赞普之后,历代吐蕃王统相继建造了很多宫殿。第二代藏王牟赤赞普修建了本教城堡科玛林琼宫,第三代藏王丁赤赞普修建了本教城堡科玛央孜宫,第四代藏王索赤赞普修建了本教城堡固拉固宫,第五代藏王德赤赞普修建了本教城堡索布琼拉宫,第六代藏王达赤赞普修建了本教城堡雍中拉孜宫,第七代藏王塞赤赞普修建了科玛日仁宫,以上七代藏王,故称为“朗革赤邓”即“天座七王”。[7]

(3)《智者喜宴》记载:“巴革邓林”即“中期二王”。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修建了本教城堡萨列切仓宫。这中间有个插曲,止贡赞普与洛昂达孜交战,结果交战中止贡赞普中洛昂达孜的箭而身亡,洛昂夺了王位,执政约十三年,修建了娘若香布王宫,后被如勒杰拆毁。第九代藏王布德贡杰和大臣如勒杰为首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城堡青瓦达孜王宫。[8]

(4)《智者喜宴》记载:“地贤六王之首爱肖勒,拉布郭噶为大臣,他是库库如勒杰之子,吐蕃七良臣中第二位,英明之业为制定畜牧计数单位“突”,并将山沟溪水引入田,耕种山谷边界水田始于此。第十代藏王爱肖勒,第十一代德肖勒,第十二代提肖勒,第十三代古茹勒,第十四代中协勒,第十五代伊肖勒。以上六代赞普藏文叫“萨意勒珠”即地贤六王。其间,先后在西藏山南修建了达则宫、郭则宫、羊则宫、赤则宫、则莫琼杰宫、赤则奔斗宫,叫青瓦六宫。地贤六王墓建于高山岩石和草坪之间,犹如彩虹映照半山美。”[9]“青瓦达则六宫”,是吐蕃兴建的第二大宫堡。六宫遗址位于今山南琼结县城后面的青瓦达则山顶的中下部,古城墙和城堡修建的地势险要,形状犹如雄狮腾空雄踞在青瓦达则山上。

当时,吐蕃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各个部落之间穷兵黩武,战争频繁。为了保卫青瓦达则六宫,抗御外敌,历代赞普逐年在青瓦达则山上修建城墙碉堡。青瓦达则六宫由城墙相连,城墙现仍残存,城墙上设有石砌碉堡,城墙碉堡相互衔接,即可守城,又可御敌,堪称战略重地。其功用与建筑特点和长城相似。凭借这些能防能守的战略设施,使得吐蕃王朝和后来的部落在历次战争中都得胜而不衰。聂尺赞普的子孙们在这里指挥部落军队打败了吉曲和年楚河流域以及藏北的苏毗部落,统一阿里和朵康,称雄全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政权。可见青瓦达则六宫的战略意义在当时是十分重大的。

(5)第十六代藏王萨朗森德至第三十二代藏王朗日松赞之间,曾出现过“水德八王”、“下赞五王”、“中念三王”等藏语历史专用名词,这期间没修建过比较著名的王宫,但到第三十二代朗日松赞时期,修建过王宫。据《智者喜宴》记载:“用红牛乳汁搅拌混土,兴建王宫赤则奔斗,带着盲人在扎松顶玛湖边找到骏马,为赞普宝骑。与大力士张甘吾和木奔日二位同行,在藏北猎杀头上长着大牛角,身长灰色长毛的疯狂野牦牛。野牦牛肉驮在马鞍上,走着走着肉掉地下,恰好掉到盐矿之上肉有盐味,从此认识食盐,在北方开挖盐矿以食用。”[10]在此期间,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所以大相和属民赞扬赞普“政比天高,权比山重。”并称为朗日松赞。又据《藏族文化与康巴风情》记载:“藏王朗日松赞时期,在今墨竹工卡兴建了强巴弥居林宫。”[11]也就是松赞干布诞生之地,今西藏墨竹工卡县境内。

4.现存著名宫殿

藏区民间普遍相传:“最古的地方是雅隆索卡,最古的藏王是聂尺赞普,最古的宫殿是雍布拉岗,最古的城堡是青瓦达则,最古的农田是索当相田。”是说这座古老的建筑是西藏最古老的国王在最古老的土地上建起来的。是从首任藏王聂尺赞普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朗日松赞居住办公地方,也是吐蕃王朝之前悉补野王统时期著名遗址。

雍布拉岗现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山南行署所辖乃东县东南约5公里的扎西次日山顶上,它是一座三层建筑。现根据张天锁著的《西藏古老科技简史》[12]概述如下:

第一层分前后两半部。前半部为门厅,南北长6.3米,东西宽5.2米,面积32.76平方米。门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后半部为佛殿(从门厅往里便是),南北宽6.3米,东西长9.3米,面积58.59平方米。殿内原有塑像,已毁。

第二层亦分前后两半部。原建筑情况是:前半部有南北两间,北间为空房,南间为楼梯间。后半部的面积与第一层的佛殿相同。殿后壁中设置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文珠、大佛母、莲华生、宗喀巴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一护法神橱。再前面是四尊金刚菩萨像。右壁有一列经书架,上面放着《甘珠尔》等经书。壁画所表现的是,第二十代藏王拉托托日年赞时,从天空中降下经书、金塔等神物的故事。修复后的第二层是: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短墙的平台,后半部为带天井的回廊。

碉楼位于雍布拉康整个建筑的东端正中,全部用石块砌成,高11米,长4.6米,宽3.5米。上小下大,收分显著。外观看似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高1米,内部面积不足3平方米。里面有一狭窄的通道(宽0.6米),通往佛殿的须弥座后。第二层有一小门,可通二层的走廊。顶部有五世达赖时所加盖的四角坚赞式金顶。

附属建筑有二:一是历代达赖喇嘛礼佛时所居的卧室,在靠佛殿的二层楼;一是僧房,在一层东南角出门后梯阶西下处。

5.宫殿布局特点

西藏第一王宫――雍布拉岗是第一代藏王聂尺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之一,当时是象征政权的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性质的碉楼建筑相结合。经过历史的发展,其结构碉楼式建筑、王室殿堂、宗教经堂、僧人住房及附属建筑组成。宫殿布局特点是:

(1)前朝后防:古代赞普统治时期,前朝,即宫殿的前面大殿,是历代赞普办理公务、处理政务、举行大典、接待宾客区域。后防:即宫殿背后的碉楼,是赞普军政防御、保卫前宫、保卫赞普及宫廷人员而设军人站岗放哨的地方。

(2)居高依山:雍布拉岗王宫建在山南扎西次日山顶上,耸峙山头,坐东朝西,居高临下,十分壮观。居高而筑,是强调王权在意志方面的至高无上,依山而建,是反映兵燹防范方面的心态反应。因此修建王宫时,背靠大山而前照河谷平川,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典型的藏族宫殿的地望作品,透露出了王者的心态特征:控制河谷百姓,防止敌人进犯,体现着呼风唤雨,威风凛凛的王者风范。

(3)军政双用:当时雅隆王朝的强盛,随着赞普的出现,政权斗争和叛军反抗随时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就要修建一座即能巩固政权、处理政务、下达命令的王宫;也能易守难攻、控制敌人进犯而军政双用的多功能宫殿。雍布拉岗的碉楼实为三层,王宫也是三层。第一层有一通道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第二层有小门通往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通往殿堂顶层。[13]

随着历代扩建,逐渐修复,增加附属建筑,殿设佛堂,最终定格为宫殿建筑和宗教内容渐趋于融合,由“颇章”和“拉康”共同构成这个“政教合一”实体的“宫寺合一”的殿堂。

6.砌石技术高超

藏族历代宫殿建筑修建就地取材,石块砌墙,墙壁较厚,线条垂美,墙面平整,十分美观。雍布拉岗、布达拉宫、古格王宫是藏族历代宫殿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超的砌石技术。

在长期的实践中,藏族工匠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利用天然片(块)石、天然黏土砌筑石墙体、基础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处理好大石(片、块)、小石、黏土三者之间的关系。大石是地基与墙体结构的主要支撑与结合点,所以摆放时,一定要注意水平方向的平顺和稳定,注意大石与大石之间横向与纵向的照应,上下叠压切忌对缝,前后搭接须错位交合。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再用黏土和小石作为填充和调整,做到满泥满衔,从而使墙体与地基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二是处理好墙体与地基的关系。石砌建筑由于自重较重,对地基的压强较大,所以,在藏区的高层建筑中,为减少地基的承载力和墙体自重,一方面加大墙体下部与地基的接触面,从而减少墙体对地基的压强;另一方面由墙体下部逐渐向上收分,在能够满足墙体结构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收分,逐渐递减墙体厚度,降低墙体的自重。收分技术成为砌石建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它除了能够满足前面两个方面的要求外,还可避免墙体的外倾,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处理好建筑物墙体的转角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建筑物的转角包括阳角和阴角。在藏区,一般的建筑物大都为四阳角,一些特殊建筑的阳角和阴角多达数十处。藏族在建房过程中,凡墙体部分的转角,均由技术特别精湛和熟练的工匠来把脉。一般要达到如下要求:角的横切面必须成直角;角与角之间从下至上必须在一个平面内,否则墙体会扭曲;角处的用石应作适当的选择,应有较好的照面,保证墙体平面的整洁,石体应硕长,保证足够的搭接长度;各角的收分系数必须一致。四是处理好墙体的整体连接关系。为提高墙体的拉结力,避免裂缝,除了靠在砌筑时石块与石块之间的合理搭接和叠压外,一般在墙体砌筑到一定高度时,需找平一次;有的地方,在找平层上还加一道木筋(木板平铺),以增强墙体的拉结力。

综上所述:藏族的砌石技术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可堪称一绝。这种砌石技术的精妙之处,就是工匠们将天然的成千上万块大大小小的天然(片)块石,以天然的黏土做填充垫层,用最简单的工具,凭着灵巧的双手和对石块、黏土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对力学原理的充分运用,所建起的石砌建筑物,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可以说雍布拉岗、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典范,在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是艺术珍品和珍贵文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P387.

[2]张怡荪.藏汉大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P1725.

[3]王尧.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P173.

[4]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P159.

[5]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P156.

[6]王尧.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P174.

[7]夏察?扎西坚赞.西藏本教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P130.

[8]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P162.

[9]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P165.

[10]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P172.

[11]阿绒甲措.藏族文化与康巴风情[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P155.

[12]张天锁.西藏古代科技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P123.

[13]徐丽华.藏区名胜[M].成都.巴蜀书社,2003.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