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学生的错误真的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惩罚”学生的错误真的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吗?

史玉田

史玉田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摘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惩罚教育的目的、现象、结果以及“我信息语言”的使用和尊重生命的教学理念进

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关键词】惩罚教学方法尊重生命保护心灵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5-0155-01

惩罚,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严厉地处罚。对什么严厉地处罚呢?词典用了一个例句进行了解释:“对于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必须惩罚”。同时词典又引出了惩办、惩处、惩戒以及惩前毖后、惩一儆百、惩治等相关内容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含义是处罚和警戒。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什么原因而受到“罚”以及让自己与他人得以“戒”呢?当然是人的过失和人的过错还有对公德与他人有了罪过、有了损害,因此才会被公理和道义在社会组织制约下处以“罚”得以“戒”。以此,来弥补社会组织中其他成员内心的平等,道德上的平衡感。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都可以在“惩罚”上找到依据和理由,它是维护秩序的手段。

然而,学校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不同于法律制约下的秩序,判定罪行需要坐牢、赔偿的处罚。当然学生触犯法律也应按章办事。这里我们定义下学生的错误及应受到惩罚是指:迟到——罚站;不按时完成作业——多写五遍;被发现旷课——不许上课;课上与老师发生冲突——不问青红皂白责令道歉;课上看课外书——没收;不按时值日、乱扔纸屑——停课做值日等等。这样的惩罚结果怎样呢?可能收到了一时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使他们在行为中懂得了结果的是非,使他们从一次次的失误与过失,乃至过错中学会认识自我、自我完善、创造自我。而惩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记住被惩罚的过程,至于是因为什么错误被惩罚,根本没有弄明白,因为是惩罚这种方法取代了教育的真实目的。如果惩罚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再次地从鲁迅童年所受到的惩罚看到在他心中烙下的伤疤,以及《呼啸山庄》中的那个教会学校的惩罚在主人公心灵中所留下的仇恨。

学校是以培养人、塑造人、创造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是以尊重生命存在的本身为目的,而不是改造人、修理人、管教人的物件制造厂。学校只有在一个从生命意识唤醒到精神思想成长为教学理念的前提条件下,才能通过教育方法的实施以达到完成引导学生自觉成长的目的。

“学校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我们能以成人的胸怀去包容学生,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如果我们主动拥抱变化,学会用“另类”的眼光看待学生,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指责;如果我们的教育多一些人文情怀,教师的内心世界充满着职业幸福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转化为教育资源,我们可能会做的更好。

记得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上数学课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数字是什么,便向同桌询问,结果遭致老师的责骂,认为我上课“说话”,还没当我解释原因,她便暴躁地夺过我的数学书,拼命撕碎后打向我。接下来的就是班主任严厉地训斥,停课惩罚。现在想起来我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遭致如此惩罚。结果导致我不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一直不好。这些都可能是那个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对我惩罚的结果。为此,今天还让我心有余悸地感到教师惩罚学生就如同学生在人生的黑夜里遇到的魔鬼..

教育学家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内化水平的体现。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使学生再受教育过程中通过反思错误行为发现行为的结果、目的与价值,之后去从内心中采取措施施以补救,自觉地进行道德意识的转化和行为的控制。

而教师惩罚学生的过失,则不能真正得到这种自我教育的目的,它只能是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只能说明教师缺乏理性和耐心,缺少细致的关注,未能真正认识到学生错误行为现象后面的真正动因,缺失教育方法与教育行为的修养,是不会成为教育家的“匠人”所为。所谓的一些教师常常挂在嘴边上的“看我怎么修理你!”,而“匠人”的教育行为只能导致学生心灵的伤害。

面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怎么办?我们教师更多地应该就事论事,不能放大它使其成为另一种代价,惩罚学生的过失与错误表现了教师对所犯错误学生的怨气与愤恨,而教育学生如果是带着怨气则必然会失去爱心和耐心。有了怨气和愤恨就如同对待仇人,又怎能达到使学生从内心中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和行为呢?

班级教室卫生问题是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不尽职责现象经常出现,面对这样的过错,如果我们教师只是一味地追究责任,进而惩罚当事人,就很难达到自己和学生共同心情愉快的目的,比如:发现学生乱扔垃圾,教师便说:“你干嘛要在教室里乱扔废纸?你赶紧把地面打扫干净,否则你要在班会上做检查,罚你一周值日。”这样处理问题的语言,很多教师往往张开口就是,学生也是耳熟能详,听之任之,“敢怒而不敢言”。我们分析这句话,主语人称代词是“你”,一切都是从这个“你”出发,话的矛头也指向“你”,责问你——命令你——警示威胁你。向学生直接而严酷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指令:(1)你不能有这样的行为;(2)你必须立刻改变你的行为;(3)你要为你这样的行为付出代价,接受惩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将此类语言定义为“你信息语言”。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位置咄咄逼人,往往并不能让学生幡然悔悟,迷途知返,反而使学生走向相反的顽固、保守,走向偏激、麻木、冷漠,甚至反抗报复。师生关系受到割裂、失衡、僵化、紧张。

如果按照托马斯·戈登的“视学生为人”、“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理念,换为“我信息语言”来处理学生的过错,就是:“当看到教室满是废纸时,我就觉得不舒畅,就没有心情上课,因为好心情从好环境开始,我知道大家与我有同感。”这样的话,只要教师稍有艺术,稍作思考,就会别出心裁,妙语惊人。学生也自然会心领神会、心服口服。

主语中的“我”是什么?(1)我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2)我产生了怎样的感受;(3)我与大家拥有共同的感受。“我信息语言”与“你信息语言”相对应其作用是“负担责任的语言”。这种语言是承认学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功、过、美、丑,是对学生生命存在的尊重,在此前提条件下教师只做客观的描述,不做主观的权利断定。承担学生的行为给教师造成的实际影响,并传达教师内心对学生行为的真切感受,让学生觉得老师与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我信息语言”注重构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平等、交流的平台,而不是老师置身问题之外,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学生,之后用惩罚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它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亲情,融化学生冰冻的心灵。

惩罚教育是原始的、能扼杀学生心灵与人性的教育。它只能愚昧地体现出教师教育行为的无能,而教育艺术与教育行为的作用,更多地需要我们在“我信息语言”这种“负担责任的语言”使用上去修炼,那样才能达到修正学生过错的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尊重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心灵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