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起知识建构的桥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为学生搭起知识建构的桥梁

周丽敏

周丽敏(河北省青县陈咀学区张二庄学校河北沧州062650)

摘要: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笔者了解到,给予学生机会,帮助学生生成目标,鼓励支持学生,关键处适时点拨等等,都会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关键词:知识桥梁鼓励支持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听懂了多少、会做多少道练习题。这种压迫式教学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扼杀。课标指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由此可见,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就要努力为学生搭起知识建构的桥梁,帮助学生自我生成。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予机会,帮助学生生成目标。

上课伊始,大多数老师导入新课,都要说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是讲解。学生坐着、听着、学习着,看似遵规守矩,可他们有没有真正参与学习呢?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在听着,是不假,却显得那么被动;学生在学,也无可厚非,却有机械记忆之嫌。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更没有主动探索,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有所发现、感悟、创造,才能真正理解与应用知识,才会享受学习的乐趣。作为老师,我们就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机会,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讨论、验证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请看一个案例,也许对我们是一种启发。

有一位教师在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孩子们,今天我是以学生的身份来的,只要你们能说服我,就能做我的老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谁敢做?试试看:854&pide;9;630&pide;6;1232&pide;4。

师:面对三个不会说话的算式,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它们的除数都是一位数。

生:商中间都有0。

生:商是三位数。

师:大胆提出你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生:为什么商中间都有0?

生: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商0?

生:不商0可以吗?

师:是呀,这也是老师想弄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再次看书,讨论一下,准备说服我。

(为了能当老师,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他们有的验证,有的讨论,有的还真和学习较起真来。十分钟后开始了全班交流。)

生:除到十位,不够商1就用0占位。

师:我为什么非要占位呢?

生: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说明商是三位数,你不写0,商就成两位数了。

生:老师,你不写0,验算后是不对的。

师:哦,原来0还非写不可……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矛盾。”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学习的有效资源,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质疑问难中改变了被动接受,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如果我们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用教师的思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就会逐渐销蚀,就会降低学习实效。数学理解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对于同一个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认知角度、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同样的理解,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感受、去选择,并在数学活动中生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即自己所要攻破的难点。案例中,老师没有繁琐的导言,更没有乏力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去寻求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种目标的生成是自发的,是学生自己所要攻克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二、提供材料,促进学生理解内容。

课标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理解新知架起一座桥梁,不仅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只有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他们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物品(豆粒、小棒、三角等),让他们通过估一估、数一数来加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很多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数了起来。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豆粒容易滚动,小棒易混。这是我早已预料到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我在准备学具时,还下意识地准备了线绳、塑料袋、小纸盒等学习材料。)是呀,怎样才能清楚地数出来呢?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一个男生说:把豆粒放在纸袋里就不滚了。可是老师数着数着还得从头数,真麻烦。“那就10粒放一袋”瞧,多好的办法,多么可贵的创新。在这个男生的带动下,大家数得更稳了,也更快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丰富的学习材料面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探索。通过看、猜、想、做等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同一问题,从而获得了对“1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在积极地学习着,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由于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感性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便水到渠成了。

三、鼓励支持,关键处适时点拨。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稚嫩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是最具有个性的。鼓励和支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还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体验,同时学生的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得,让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呢?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铺设攀登支架。请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个图形都像敞开的扇子,有的大,有的小。

师:说的没错,请再仔细观察。

生:每个图形里都有两条线。

师:发现了两条线(教师同时用彩笔描出两条线),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图形都有一个尖儿。

教师手指那个尖,用粉笔用力一点,说:“孩子们,这个尖儿准确地说叫什么?”

学生立刻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说:“叫点儿。”

师:好,现在我们把发现总结一下……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从片断中我们也看到了,对于角的认识,教师不是直接灌输,而是为学生铺设了支架,主动地帮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了角的概念。真实的发现,无忌的童言,将认识逐渐推向深入,枯燥、抽象的概念反璞归真,促进了学生透彻的理解。不过,我们要注意,当学生表达不清楚时,我们要支持他、点拨他,让他自己通过反思不断完善、走向成熟。教学中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他们自己观察、探索、反思、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