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游戏天性发掘孩子个性潜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抓住孩子游戏天性发掘孩子个性潜质

胡艳华

(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心幼儿园,312000)

摘要:游戏是孩子产生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我们也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游戏;幼儿园游戏指导;教师

【正文】

一、现今幼儿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社会竞争加剧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时期各种能力习惯的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广大不懂幼教规律家长的错误需求下,许多被家长赞颂的幼儿园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学运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纳入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甚至把幼儿园的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班”,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但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在幼儿园里,作为娱乐活动的游戏活动,已引进到幼儿园的教育领域,并充分肯定了游戏的教育价值,确定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地位,对于游戏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二、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

(一)游戏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的基本手段

例如:我们在教幼儿认识水果时,如果只是教师说教式地让幼儿认识水果,孩子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感到单调乏味,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采用游戏的方法,做买卖水果的游戏,让幼儿边买卖水果边说出各种水果的名称、外形特征,并能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所有的幼儿就会情绪活跃、兴趣倍增,都会主动、积极地去做,活动室便会出现另外一种场面,课后孩子记忆牢固。游戏虽然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又动脑,既玩得高兴,又复习巩固了概念,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立刻做出判断的思维能力,可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学习。

(二)游戏对于培养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小熊请客》的故事,幼儿可模仿作品中每一角色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扮演小熊的幼儿语言憨厚、热情;扮演小猫咪和小花狗、小公鸡的幼儿,用鄙视的态度对待狐狸,用亲切、礼貌的语言对待好朋友;扮演狐狸的幼儿则尽力表现出狡猾、贪婪的特征。幼儿在游戏中很自然地熟记作品中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生动逼真地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游戏对于增强幼儿体力,培养优良品质,对美的感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的跑、跳、投等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也会得到锻炼和改善,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能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户外游戏还能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相互协作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品质,优美的游戏动作、协调一致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

三、幼儿园教师如何掌握游戏活动的指导技巧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游戏观”

那么,游戏活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游戏活动是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活动,而不是由教师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真正的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多种需要,可以带给儿童快乐,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建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教师应多观察、了解

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游戏的主动权应由教师转向幼儿,同时也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如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通常和谁在一起等等;教师也可对观察到的游戏行为做出分析: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确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只有多观察,在观察与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是否给予指导及应该怎样指导。

(三)教师要适时的帮助指导

教师在细心观察、分析、总结幼儿的游戏活动规律之后,应该明确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对哪些幼儿应该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具体做法是:

1.隐性指导--教师作为游戏伙伴

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成人的过度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共同游戏。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而且,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技能相对缺乏,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随机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2.显性指导--教师直接点拨

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会影响幼儿游戏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介入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游戏中幼儿出现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倾向时,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如有些幼儿为了参加游戏,互相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有些幼儿专门破坏别人的玩具,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必须介入,阻止过激行为,协调好幼儿间的相互关系。

3.评价要合理、自然

游戏结束时,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游戏的意义。教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定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幼儿游戏,而应关注每个幼儿自身能力的纵向发展。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应该集中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必每次游戏后都有评价活动。

除了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评价之外,还可以是幼儿同伴间的评价,更多地要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共享,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陈鹤琴教育思想中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放手让孩子去游戏,千万不要把孩子束缚成“呆鸭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