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贯穿语文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让激情贯穿语文课堂教学

唐洪友

让激情贯穿语文课堂教学

唐洪友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丰裕中学641300)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同时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我们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让饱满的激情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激情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激情才能激发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

【关键词】激情;贯穿;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65-02

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师生在教学中有饱满的热情,语文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丰厚的人文底蕴,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怎样才能达到如此境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设计充满激情的导语、结束语,吸引学生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起课,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我曾尝试以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收效良好。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让教学充满新意,激发学习激情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首段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运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可采用如下形式:①反首为尾。即抓住结尾这一文意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例如熟读《捕蛇者说》后,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毒”,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子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②中间开花。由某些关节点或过渡句、段展开分析,也可以出奇制胜。比如《春》,初读课文后就提问:“文章是如何绘春的?哪几个段落是具体绘春的?”以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章的中心部分,先置前后其他各个段落于不顾。分析后再理解作者总写及文章末尾的赞春部分。③先首尾,后主体。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时采用此法,先体会作者的感情(开头与结尾),再由“回忆”探讨具体的事件。

3引进时代“活水”,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在教学方法上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①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②增设“文化快餐”。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③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只有经常拓展延伸,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我讲《与朱元思书》,将《三峡》、《小石潭记》作比较,分析异同。再如在《巴东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文化苦旅》中的《三峡》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特别是写小时候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句的一段,饶有情趣。)④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在某些现代文学名篇的教学中,有时须注入新的观点。在文言文教学中,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如选取《现代毛遂——自辞》《当代伯乐——改相马为赛马》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让学生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既拓宽视野,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4挖掘文本“诗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沁园春·雪》中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5用较高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情操

“打铁先要自身硬”;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基础,也是先决条件。教师有了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强硬的业务能力后,就能正确诠释选文所包含的人文因素。现在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情操。如果古典诗歌的讲授变成了古汉语的学习,那就兴趣全无;哲理散文的研读变成牵强附会的理解,就成了政治的附庸;小说的教学如果一味的理解主题,就会失却人物形象的鉴赏和文化审美的熏陶。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恪印,这是任何行政手段、政治教化所难以匹敌的。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广阔的视野胸襟,这与他们广泛涉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密切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舍弃了语文教育的精髓,也淡化了文化的育人功能。

6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学生平等交流

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如果教师不能更新观念,构建起“自主探索、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总是扮演知识“权威”的特色,那么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气沉沉的死胡同。所以我们应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语文学习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使语文学习获得更广阔的空间,这样,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的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创造语文激情教学的一个重要保障。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形象性,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性思维的特点。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看春花和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中,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激情,是语文课的生命,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是干瘪的,有了激情的课堂是绿意葱笼、鲜花盛开的。愿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充满激情的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