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作文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王昌连

作文,一直是个令教师发愁,学生害怕的难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近几年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等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已是众所周知,并逐步成了大家的共识,很多语文教师,包括一些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寻求有效作文教学的途径,创造了许多富有新意的令人欣赏的成功经验,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譬如,有些地方,为了开拓作文"源泉",让孩子们"找米下锅"组织学生春游、野营、爬山参观、考察。。。。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的作文。学生带着负担去,"玩"得不痛快,往往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更别提倾吐欲望了。于是,被逼得只能靠"编"靠"套"。如此几番下来,学生不仅害怕作文,连参加这样的活动都会害怕了,有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能把文章写的具体生动,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一味强调在活动中,要仔细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结果许多孩子不是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而是成了生活的旁观者。活动归来,头脑空空,作文时就只好硬着头皮"借鉴范文""加工编造"了。有的老师为了"丰富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花大力气摘抄"好词好句",分门别类,编辑成册,作文时则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词句手册""作文宝典",尽力选用。结果,作文中好词佳句成群结队,小作者自己的意思、语言都不见了。凡此种种,尽管内容不同,表现的状态不同,其中可供我们思考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其目标都是紧紧围绕并着力追求把一篇"作文""写"好。

为了"文"的具体生动,精彩有趣,在作文课堂里,有的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实践、观察、体验,可是在学生口述笔写时,却又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材料,弃真实的生活于一旁,编造故事,虚拟细节,着力添加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热衷于移植思想和情感。有的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共同修改作文,却在热烈、积极的氛围中,以他人的见闻、感受修改、取代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用群体的意见,纺织了一篇本应是表达个体独特感受的文章。在这样的指导、训练下,"编造""修改"出来的一篇篇作文,可能有的还颇"精彩",但是,这种编造、拼凑的过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他们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却是令人担忧的。不仅学生观察、体验真实生活的能力,真实表达自己见闻感受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健康发展,而且他们也可能因此对从书报中所读到的各类文章的真实性、可靠性逐渐萌生怀疑的态度:"文章"都是这么"加工""编造"出来的!"文"中所反映的生活还有什么"真""诚"可言?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

从上述作文课堂及种种作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特别应予反思的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走向自然和社会,指导学生观察体验,阅读积累,主要就是为了写作文而搜集材料、解决"无米之炊"的吗?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为了产出一篇篇作文?组织学生评议、互改主要就是为了把文章改"精彩"?

问题正在于这样的作文教学其实质仍是"见文不见人",其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目标锁定的是产出的"文"。至于"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写作的过程对"人"的语文素养以至个性、人格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却被忽略了,忘却了,甚至弃之不顾了。在这种状况下,作文教学实际操作时的具体目标与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是相悖的。这种着眼于"文"、着力于"文"的背后,潜藏的是对"分数"的迷恋崇拜。游荡着的是"为应试而教"的阴影,有时,还是为教师和学校装点门面的头饰和光环。实践还表明,背离了"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在实践运作中都可以走样,都可能被形式化,被扭曲,异变,甚至走向反面,我们的作文教学再也不能死死地仅盯住"文"了!

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首先关注"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滋养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限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写作促进"人"发展的价值功能。如果教师指导作文只盯住"文",专事方法技巧,让学生在各类"作文技法大全"里寻觅诀窍,从种种"优秀作文选"里套用移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盯住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甚至让学生原本喜欢的生活,也变成了为作文服务,为作文而存在,变成了不再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为作文而作文,把完成作文当成了生活的目的,这就本末颠倒了,作文也就因此而失去了其本质价值和生活意义。

我们必须从"人"的发展出发,认真学习思考、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要求,深入研究,多方探索,努力把这些要求化为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行为。

实施有效作文教学有多种途径、方法和方式。当前以下几点应予特别重视:

第一,有效作文教学要着力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着眼"人"的发展,要求教师把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中去,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第二,有效作文教学应着力把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

着眼"人"的发展,要求教师着力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为他们童年的"乐事",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特有的幸福与快乐。

第三,有效的作文教学特别防止人为的增加习作难度。

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习作"难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是在"瞄准升学,应对考试"的为"应试而教"的不良影响下,以写作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以"作文选"中的"优秀作文"为标尺的产物。其最大的弊端是背离了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宗旨,远离了小学生的实际,远离了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人为拔高作文要求,以"优秀作文选"为标尺,往往会逼得学生只好去"做作",去胡编乱套。

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要求定位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对教育本质、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回归。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确实把握这一要求,努力创设真诚、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多一点宽松理解,少一点催长拔高,多容忍一些真实的稚嫩,少苛求一些虚假的成熟,让作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真正着眼于"人"的发展,努和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努力使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不人为地增加习作难度,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有效作文教学,呈现出的必将是另一番令人欣喜、令人振奋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