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学习习惯的培养

王溢浦(贵州省贞丰县长田乡中心小学562201)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示范作用;激励性评价【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42-01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促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事,避免了行事中的左顾右盼、纵横交错的活动行为的发生。怎样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培养:

1.正面引导,明辨是非

教师讲解一个新知识点时,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思想内涵。例如:看书、做作业时,眼睛离书本距离太近了,易使眼睛近视;做完作业有再检查一遍或多遍的习惯,提高正确率或尽量减少错误;课堂上,注意听取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勇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或建议,使师生之间知识相互取长补智短;发言先举手,回答声音响亮,这是在课堂学习中对师生的一种良好的行为表现;课堂常规的制订,教师要精心组建好班集体的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的讨论后订出,这样让学生吐出自己的童心,从幼稚的童心世界领域里易于发现问题和拟定、落实好相应的条款、整改方案、补救措施。这能很好地让学生明辨是非,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习惯的主体意识,而且提高了班干部带好本班的各方面良好习惯的模范带头作用,完成好学生主体意识和民主观念的一致、统一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对工作负责的需要,这是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前奏。

2.教师的示范作用

言教为师,身教为范。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对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组织,让学生能把知识中的抽象思维、深刻理念得到具体化、明了化,自己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模仿性很强、可塑性很大是学生的视角,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的心灵视野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潜意识作用。言而有信,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自己也得先行,言传身教。譬如:教师的板书工整、有序;说话语言流利、语速适当、表达清楚等都会影响本班的学风、班风。这些教师本职工作中的点滴小事.都会受到学生、家长、社会对老师的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好评。

3.持之以恒,周而复始

滴水穿石,非一目之功。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要求仅仅只是一种训练的开始,必须经常训练,抓好过程,做好落实到位。例如:如何完成好作业,首先要准备好哪些工作(如所须的学习用具到位),明确作业目的要求,认真作业(审题、答题、书写等),作业完毕,要作好检查,并注意保持作业面容清、洁、净等,这些看似常规小事,但绝不能忽视。

4.检查督促,抓好过程落实

任何一件事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就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事者可尝试到行事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美、丑、善、恶等精彩的一瞬。良好的习惯要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养成,在此过程中,必须有检查督促,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上课铃一响,老师就到教室里检查学生的到位情况、课前准各情况、学生的精神面貌情况等,看看学生是否养成了这个习惯。

又譬如: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不能仅只重视答案的对与错,还要看作业过程中的书面是否干净、整洁,书写是否规范,字迹是否端正,特别是师生共同订正过的问题,老师每次批改作业时,先要检查上次错题是否订正,这个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有错必纠”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纠正错题中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5.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努力方向加以暗示,或表现对学生学习成功的期待。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夸张,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责任感和成功感,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于教育对象学生来说,老师可善于巧用自己的微笑、眼神、手势和亲切的语言、教态等对学生进行鼓励,绝不要对学生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语言。譬如: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你是个标准的傻瓜等等。这不仅是对其人格的侮辱,而且会无意中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潜入一颗自悲、羞惭的幼苗,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如果继续蔓延,这颗幼苗将会畸形成长,后果不堪设想。

每个人的成功的取得和学习动力的供给,都是在一定隐藏潜力下所提供发挥的效应,那就是激励。教师只有在适宜、特定的环境中,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的一句“画龙点睛”式的鼓励,都能在每位学生的身上找到“我能行”的闪光点,学习风气就会出现“争奇斗艳”之势。

这样才能让学生群体能在一个愉悦、自由、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老师的鼓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在知识迁移上铺路搭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用一系列自主的思维活动去激活知识和习惯的形成过程。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周而复始、长抓不懈的过程;是生活规律中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等种种琐事有序重组的结晶。只有精耕细作,揣摩探究、大胆实践,找到规律,形成习惯,才能为学生酝酿“根正苗壮”的育人方式。

我相信,若如此则驶向成功之路的彼岸距离将与日增减,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