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思想对外国留学生知华教育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3

论儒家文化思想对外国留学生知华教育的作用

李耕

论儒家文化思想对外国留学生知华教育的作用

李耕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200433)

【摘要】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对中华文明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和留学生开始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感兴趣,他们希望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的影响。本文通过儒家的概况、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儒家文化思想;外国留学生;知华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

Confucianism'sEffectsonInternationalStudents'EducationinAcquaintancewithChina

LiGeng

【Abstract】Overthepastmorethantwothousandyears,asapredominantschoolofthoughtspermeatinginthebloodoftheChinesepeopleandreflectedintheirwordsanddeeds,ConfucianismhasbeenexertinggreatandprofoundinfluencesontheChinesecivilization.WiththedeepeningofChina'sopening-upandinternationalexchanges,moreandmoreinternationalfriendsandstudentsarebecominginterestedinChinesecultureparticularlyinConfucianisminthehopeofcomprehendingtheconnotationofConfucianismanditsinfluencesontheChinesepeople.ThisdissertationanalyzesthesequestionsthroughintroducingConfucianismandsurveyingitsviewsoftheworld,lifeandethics.

【Keywords】Confucianism;InternationalStudents;EducationinAcquaintancewithChina;ViewoftheWorld;ViewofLife;ViewofEthics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1-0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国留学生而言,儒家文化可能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最中国化的文化了,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儒教就是中国的国教,认为中国人普遍崇拜孔子,以为孔子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偶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中华文化和汉语学习也开始引起大量外国人的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开始在海外兴办。这些现象让很多外国人产生了疑问:儒家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对中国人有着怎样的影响?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管理和教学部门、人员更好地通过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儒家文化从而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融入中国社会,本文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文化。如果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比喻成一条奔流不止的大江,那么这条大江有三条主要的支流: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1儒家的概况

儒家可以比作粮食店,人是每天都要吃粮食的,所以社会不能没有粮食店,说明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2500多年前,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就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潮。很多有智慧、有知识的人对大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学派。他们围绕着社会与人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中国人把这段时期称为“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就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思想流派。

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宣布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此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精神支柱。从此,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就被中国人尊奉为“圣人”。孔子的学生们把孔子的教学言论进行汇集整理,编成了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全文12700字,这一万多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东西。它对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的发展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朝鲜半岛和很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当的影响,所以,它也被称为“东方圣经”。

儒学经过孔子创立,以及后来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发展和再创造,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学的基本思想包括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2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与天即大自然不是两个截然分离的对立物,而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想。这一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世界观基础,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学者都在论证这一观点: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来自于大自然,人的道德和智慧同样来自于自然。人类应该仿效大自然,凡事都按规律办事,人类社会就会像大自然一样和谐。面对现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很多西方人在呼吁重视对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因为这一思想观念与当今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不过,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因为它过分强调人要适应和顺应大自然,压抑了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开拓精神,从而也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和近现代西方人和西方国家热衷于进行海外冒险、探险、开拓海外殖民地、与蛮荒的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行动相比,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是汉族政权即使在强盛时期都相对保守,开疆拓土的热情不高,中国人守成思想严重,缺乏冒险精神,容易满足现状。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人定胜天”思想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人也在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进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中逐渐找到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3立德建功的人生观

孔子认为,人活一世,做人是最重要的。要做道德修养高的“君子”,不做没有道德修养、损人利己的“小人”。儒家特别重视“自身”即个人的品行修养,其目的是报效祖国,其逻辑思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针对当下社会上的消极悲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儒家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即鼓励人们要以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参与社会实践,修养成利国利民的良好品德,即“立德”,还要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即“建功”。孔子的人生目的是“生益于人,死闻于后”,即生在社会上要有益于别人,死后要闻名于后人。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如果不道德地做了不正当的事,哪怕富贵了也只是天上的过眼云烟。道德高尚的人应该以正当的方法谋求富贵,要有分寸地看待财富,也不应铺张浪费,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这对当下浮躁的社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和启示。孔子和儒家认为人一定要“立志”,要把自己的理想定在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上。孔子追求的这种理想社会,就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几千年来,中国人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一直在为这样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着。儒家崇尚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追求的崇高人生境界的经典概括,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将之奉为座右铭,指导自己在有地位有能力的时候就要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做贡献,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和能力,就在此世修养品行,哪怕穷困潦倒也要保持良好的人品,不做坏事,如果很富有或实力很强,就要尽己所能为天下人做善事。

4修养至善的伦理观

儒家伦理观的核心是忠、孝、仁、礼、信。

41忠,即要忠于君王和国家。孔子的忠君思想有其道理,在今天也值得借鉴。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国家领导人也要讲服从、讲忠诚,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然而,汉代以后,儒家的忠君思想演变成了臣民对君主的无条件绝对服从,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非忠”,这是深受封建统治者欢迎的“愚忠”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愚民”思想,中国历代因此而冤死的“忠臣”不计其数,民族英雄岳飞就是一例。

42孝,即对父母和长辈要孝敬。农业与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的特点,先人们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打交道,靠天吃饭,靠生产经验吃饭,他们可以万事不求人,但祖宗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方式对子孙后代而言非常重要,从而使得中国人特别敬重、崇拜祖先,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孝道”为主导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儒家也非常关注家庭。在中国封建时代,强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要做到“五伦”。按照儒家的观点,“孝”是人的天然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必须回报父母的生育之恩。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就是为了方便照顾父母。父母去世后服丧三年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首,罪莫大于不孝”。封建时代的国家法律,对于不孝敬父母、伤害长辈的行为,都是实行严厉惩罚的。唐代就有律法规定,“骂祖父母、父母者绞”。现在骂人是道德低下的表现,不属于犯法,但在中国古代,咒骂长辈可以判处死刑。“孝”的伦理中赡养父母、尊敬长辈的道德观念合情合理、深入人心。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普遍厌恶不孝敬父母的人,因为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是最没有道德的人,也是最不值得信赖的人。

43仁,即对他人要有关爱之心。这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思想。“仁”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爱护他人、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以人为本,另一种是克己奉公,即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要求“修己以安百姓”,即强调克己奉公、先公后私。儒家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过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警句时,孔子回答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自己不愿意做的,或者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是全人类都应认可、接受和遵循的全球伦理和普世理论。当今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如果依照孔子的这句名言去解决,问题将会少很多,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也必将很快实现。

44礼,即遵守文明的礼节礼仪。礼的作用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礼”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社会政治中的礼节仪式,即社会上各种身份的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守相应的规矩,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能超出自己的规矩去做别人才能做的事情。第二种含义是指民间约定俗成的礼节习俗。在古代,中国的礼仪要求晚辈见到长辈要叩首或鞠躬以示请安。作为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国有很多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没有排外的传统,因此外国人完全不必怀疑中国人展现出的友好热情。然而,当代中国人已经逐渐把一些优良传统淡漠遗忘了,这是不应该的,现在非常有必要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要继续把以礼相待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下去。

45信,即为人处事要讲究诚信。中国人一直把“信”作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有句俗话就叫“人无信不立”。信的重要性在于:第一,信是立国之本。古人云,“信,国之宝也。”这里的“信”是指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一个政府如果能够取信于民,人民自然就会拥护这个政府,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第二,信是做人根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说,别人不敢与不守信用的人打交道,这个人在世上就无法立足了。孔子还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中国还有俗语,“言出必行”、“人之交,信为本”,说的都是一定要信守诺言,如果失信于人,就不会有好结果,人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5结语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正是在孔子和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下,实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进步和发展,其世界观指导着中国人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人生观指导着中国人不断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其伦理观指导着中国人忠于祖国和人民、孝敬父母和长辈、关爱他人和社会、遵行文明和礼仪、立国做人讲诚信。诚然,孔子和儒家思想还有很多历史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不断符合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让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向留学生介绍儒家文化思想,使其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国社会的行事准则,帮助其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从而使中外友好交流长期深入发展下去。参考文献

[1]周碧晴.论文化视野中的自我和谐[J].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2]周碧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8月,第8卷第4期

[3]张洪波.和谐社会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27卷第11期

[4]汪威毅.中国传统文化对商务谈判观念的指导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月(中旬刊),总第560期

[5]卫军帅,李春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