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增密度增产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玉米:增密度增产量

姜忠君张广欣

玉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作物之一,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近几年来播种面积稳中有升,2005年达3.8亿亩。但面积增加的潜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玉米单位面积的更高产,才能大幅度地增加玉米的总产量。

玉米高产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增加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推广种植耐密度品种可以推动玉米研究和生产水平全面提高,但是应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包括京、津、唐夏玉米区)、东北玉米区及西北灌溉玉米区等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优先推广,合理密植。一般比目前每亩增加500-1000株,可显著提高玉米单产50-100公斤。而在西南等一些阴雨寡照天气较多地区和干旱瘠薄的地区和一些适合稀植的特殊生态区,还是以稀植大穗型品种为主。但即使在这些地区,适应增加密度也能起到增产的作用。

其次,推广耐密植品种及配套技术首先要有过硬的品种。目前的郑单958是一个不错的耐密植品种,之所以能推广这样大的面积(2006年预计约有70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面积的1/5),也充分说明了农民对耐密植品种的喜爱和脆弱性,不能使单一品种面积过大,因此需要选育出一批不同基因型的更好的密植型品种在生产上推广。

第三,降低套播面积,增加夏直播面积,特别是推广夏玉米铁茬播种技术。套种玉米密度不足,苗子不匀,群体不整齐,病虫害严重,田间操作困难、适于中产水平,难以适应更高产的要求。山东、河南等省应将此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第四,在增加目的同时,将促进行距的调整。在株距配置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区行距一般为60厘米-70厘米。人工播种地块大部分为50-60厘米。有些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垄和宽窄行种植,利于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水肥集中使用的等。

第五,提高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我国的蔬菜等作物适于劳动密植型的精细作园艺师管理,而小麦、玉米的等大田作物适于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之路。

第六,种植耐密型品种就需要相应地增施肥料和平缓配方施肥。促进了农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肥、水的供给保障,很难发挥耐密型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特别强调通过施肥机械的改进研制和推广,实现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为了大面积提高玉米产量,我国还可以借鉴美国高产竞赛的经验,在我国开展(超级玉米)竞赛项目。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5600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