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赵兰

赵兰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盐井镇金州路98号疾病控制中心慢病科四川凉山6157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30例研究组和30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规范的高血压内科护理,研究组加用心理行为干预。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和护理后血压及焦虑评分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血压及焦虑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血压及焦虑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对改善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行为;难治性高血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57-02

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在使用包括一种利尿剂在内的合理的3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但血压仍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易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较为明显[1,2]。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探讨心理行为干预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30例研究组和30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规范的高血压内科护理,研究组加用心理行为干预。研究组平均年龄(68.4±15.4)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2.4±14.7)岁,男性15例,女性15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无差异。

1.2对照组护理方法

给予一般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护士定期电话随访,帮助患者改正药物依从性、每日膳食方案和运动锻炼计划。

1.3研究组护理方法

1.3.1情绪不稳者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但是又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疑惑。因此护士在护理活动中要理解,宽容患者,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观念,让患者意识到长期服用药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放弃自暴自弃的心理。

1.3.2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向患者说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告诉患者要减体重、控制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减少食盐摄入。戒烟戒酒。每日抽空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等耐力运动。在饮食上辅食选择山楂、黑芝麻、菊花泡茶有利于调节肠胃,防止大便干结。

1.3.3药物选择对于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护士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若患者是担心药物价格贵,护士可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沟通,改成国产药物。此外对于忘记服药者,护士要帮助患者制作提醒工具,如在床边、厨房张贴服用药物便签,此外药物上可以选择长效药物,以减少每日服用药物次数。

1.3.4心理干预(1)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社会需要,让家属多花时间陪伴患者,鼓励配偶安慰患者,让其感觉到亲情的爱和需要。某些情感支持较低的家庭,如夫妻离异,或子女长期在外,缺乏照顾的患者,此外护士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帮助患者培养兴趣,如画画、养花、唱歌、气功等,转移患者不良情绪,以消除紧张心理。护士根据其爱好,可以安排下棋、看电视、读书报等娱乐活动。

1.4观察指标

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和护理后血压及焦虑评分水平。

1.4.1焦虑评分采用SAS焦虑评分量表,共有20项,总分80分,分值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严重。

1.5统计学

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t检验。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和护理后血压及焦虑评分水平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血压及焦虑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血压及焦虑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

3.讨论

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涉及精神、生活、心理、内分泌、遗传等因此。患者在长期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精神压力。众多学者指出当患者情绪波动,出现焦虑或愤怒时,会造成肾上腺素血浓度增高,导致血压升高[3]。

心理行为干预的目的是让高血压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方式为与心理状态对自身机体的危害性,从而改善不良习惯。我们本次研究中发现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组在护理后血压及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可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通过借情移情、安神静志去除患者恐惧、忧虑等不良情志。同样有国外学者报道通过合理有效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减少负性情绪,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4]。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对改善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莲芝,杨丽华,陈丽等.原发性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6,4(4):6162.

[2]刘金梦.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病病人病情转归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3):237-238.

[3]邱丽娟,曾丽娟.高血压病病人心理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0,14(6):237-238.

[4]张瑞,李宝娥.心理护理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