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伟大的理论大厦——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一座伟大的理论大厦——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

王天海

王天海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090-01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精髓和核心去理解,要从总体上把握、相互联系上把握、从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把握,从精神实质上把握,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形成;特征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革命实践基础上已经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程

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也经过了一个产生、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诸多内、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起点。随后,邓小平一些突破传统体制束缚的新观点随着新的实践逐渐涌现,特别是“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有关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些理论问题,使邓小平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在邓小平逝世后,党的十五大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从不妥协的作风,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精髓,是支撑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石,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全部观点,渗透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基本原则,成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探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我们发现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展开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构成这一主题方方面面问题的新的科学的回答,就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邓小平理论对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和概括都是围绕着四个方面而进行的,它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元素和有机构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也是整个理论大厦的主体内容。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我党带领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创造的丰富经验的集中反映,它时代性强,博大精深,涵盖当代中国各个方面基本问题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可以从中获得科学指南。按其内容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思想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论述中,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即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按照这样的思想路线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道路的观点,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等等,无一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

2.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得出的一系列的新结论即基本理论。在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论述中,始终围绕一个根本问题,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要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容主体。

3.基本路线、基本战略、基本纲领、基本政策部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形态。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的邓小平,不仅务实,而且擅长辩证思维。正因如此邓小平在领导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既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又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他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政治体制改革来配套等一系列方法和法案。

三、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这一系统结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征。

1.高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所以保持它的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邓小平理论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科学体系。正如邓小平指出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样,我们也应全面、完整地理解邓小平理论。

2.超常的创新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和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品格。其创新性思维表现在,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想别人之所不想,不断开拓与扩展思维领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定、对改革开放的推动、对市场经济的判断等都体现了思维了高度超越。

3.鲜明的人民性。邓小平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价值诉求,抓住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经典式的概括,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本位”或“以民为本”。他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真实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强烈的实践性。邓小平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别的主观的东西,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理论体系,既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社会实践的一脉相承,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社会实践的与时俱进。

5.持续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和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从不固步自封,从不承认所谓“终极真理”。邓小平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理论系统同样是开放的和动态的,各子系统和各要素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其发展性。稳定是相对的,变化与发展是绝对的,邓小平理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开放与发展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林建公.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天海(1983—),男,汉族,扬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国外马克思主义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