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语言的藻饰与出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考场作文语言的藻饰与出彩

李焕双

考场作文的限定性对考生的写作基本功要求非常高,一篇好的应试文章,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精妙,富有文采,令人百读不厌。而有的文章,虽然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但因为语言乏味,也难以成为别人爱看的佳作。因此,提高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考试得分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对考场作文的语言进行藻饰并让其出彩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动形象使句子出彩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考场作文很大程度上也要靠语言取胜,遣词准确、摹形绘声、俏皮活泼、形象直观是语句出彩的有效途径。

1.用形象描写代替抽象交代。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①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

②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两句话虽然都是表达“女孩想家了”,但句①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句②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想家”,这样的“想家”就具体可感。尤其是“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等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考场作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我长了”,考生用“岁月拉长了我的身影”来表达;说一个人“贪婪”,考生用“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来表达;说一个人没有血性,用“三锥子扎不出血来”、“三脚踏不出一个屁来”等等,这些都是用形象代替抽象而取得良好表达效果的例子。

2.用词精当,力求传神。

用词精当,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首先是用词准确。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他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写作中,我们只有找到这“唯有”的“一个”词,才算精当,才能传神。看下面学生作文中的句子:

“火更大了,烟弥漫在整个房间里,通红的火舌舔着楼板了。”

其中“火舌”就比“火苗”或“火焰”更准确更形象。一个“舔”字,则更生动地写出为火焰将要燃着楼板的情景,给人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除了准确之外,要使语言形象生动,还要注意化静以动,化无形为有形,让语言活起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我们感到它很生动,就是因为作者把无形的、无生命的东西当作有形的、有生命的东西来写,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效果。请看一段描写佛像和绿苔的句子:

“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上佛头……”

佛是静坐的,就是生长着的绿苔在人人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听”“爬”“跃”“侵”等动词,佛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动态的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尽量让静物动起来,让无生命的活起来,去摇荡人的情怀,就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

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也是取得生动效果的一个方法,请看一段描写节日礼花的文章:

“刹那间,广场上空百花齐放,有的如鸿雁飞舞,有的像钢花四溅,有的似麦穗荡漾。这光彩夺目的景象,宛如一千只孔雀开屏。”

“如”“像”“似”“宛如”,这几个动词在表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作者在这里变幻使用,就使得文章用词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3.运用隐语,让句子含蓄起来。

这里所说的隐语有点类似于修辞中的讳饰或婉曲,也有点类似于谜底比较明白的谜语。比如考生不说“时值九月”,而说“菊花吐蕊的时候”;不说“太阳快落山了”,而说“太阳在吻西边的山头了”;不说“大树已经枯萎”,而说“大树已经失去了青春”;不说“生命的老年”,而说“生命的夕阳”等等。这些话意不浅露,语不穷尽,透露着语言的智慧。下面是当代诗人郑成义的一段自我介绍,由于运用了隐语,颇具情趣:

“倘若倒回四十岁,我年方十八。落在浙江山地,移在上海厂中。只因根底太浅,老不成材,平均四年才萌一叶——最新的两片是宁夏出版的《万弦琴》和上海出版的《湖岛》。”

作者没有直白地介绍自己的年龄、籍贯、履历及创作情况,而是谜语似的诉诸读者,避免了老生常谈,给人以生动活泼、耳目一新的感觉。

4.把句子写得俏皮些。

文章过于严肃,免不了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而来点幽默,讲点俏皮的话,不仅读起来感到活泼有趣,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请看散文《家添小壮丁》中开头的片段:

“2001年岁末,一个晴朗的日子,随着一声不算洪亮的啼哭,家里人平均升了一辈,很荣幸,我也荣升为舅舅了。……小家伙可不管这些,嘴巴撇成瓢状,扯开喉咙只管哭他的。我想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看他都嚎上了,定有什么伤心事!姐姐哄着抱起来,小家伙像知道事似的张开小嘴,四处寻找“食堂”;喉咙还急急地发出“哼哼”的声音,原来饿了,看他那副吃相,没准儿前世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吧!”

作者夸张性的用词、超前性的沟通,使文章具有了特有的氛围和情调。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一定会忍俊不禁。

二、嵌入诗词,使语段出彩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我们学习这些诗词,熟读成诵,能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在作文考试中,如果我们能恰当的运用诗句,就能够充实文章内涵,使之文采斐然。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磅礴壮阔,海水傲视天下,海水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士不已”,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有色彩上的眩目——因为海的多变。当面对这片蓝色之时,我们又如何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是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肯定和继承呢?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光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上海高考卷《面对大海》)

这段考场作文直接引用曹操、李白、张九龄的诗词入文,恰当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排比句的运用既增强了气势,又达到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展等级要求,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再如:

我看见一个狂人正仗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青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

——全国高考卷《千年的选择》

这段文字巧妙地化用了李白的《长相思》、《忆秦娥》、《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词中的名句,用李白的诗把李白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并做到化用无痕。李白即我,我即李白,经常的熟读背诵,李白的诗作、李白的思想已经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写作时能随时把它调出来,使李白的诗如出于自己的心,出于自己的口。

借古诗、古文的意境传达今人思想,也是增强文化底蕴,体现文采的一种方法。如要表达英雄末路,不妨化用项羽的《垓下歌》;要表达洁身自好,宁死不同流合污,不妨引用屈原的披发行吟泽畔;要抒发分离的愁绪,不妨化用柳永的《雨霖铃》。

三、巧用修辞,使题目出彩

如果把文章比作人,那么主题是灵魂,内容是血肉,结构是骨架,而题目就是眼睛。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即毕,点睛尤为重要。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好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也可以使文章流光溢彩。根据特定的评议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的缺憾,让文题新颖含蓄、精炼生动,使文章锦上添花。

1.引用。

一位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作者引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讲文旨,令人心动思凝,掩卷沉思。高考作文自拟题目时引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广告词、民间谚语,暗合旨趣,妙化无痕,富有文化底蕴。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国以信为本,民以诚为天》(陈寿《三国志》)、《人间诚信今犹在》(《虞美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诚消得入憔悴》(柳永《凤栖梧》)、《谎言不开花》(民间谚语)、《诚信到永远》(海尔电器广告词)等等。

2.比喻、比拟。

湖北一位考生所拟标题为《人生也是一张答卷》,该考生将人生比成一张答卷,并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分别述之,最后点明“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新颖独到。妙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隐含理趣,发人深思,形象生动,出神入化。例如:《诚信如水》(明喻)、《诚信是桨》(暗喻)、《重构信任的天平》(借喻)、《守住心灵的契约》(借喻);《“诚信”喊冤》(拟人)、《是你带我飞》(拟物)。

3.设问、反问。

贵州一位考生以《答案多彩梦为何物?》设问为题,大胆地采用诗歌这一多年被排斥在高考作文大门之外的文学样式,运用丰富的联想,“丰富多彩”地诠释了“梦”的内涵——青烟?白雾?彩虹?……令人拍案叫绝。山西一位考生以《阳光不也是很活泼吗?》的反问句为题,由儿童造句“阳光很活泼”遭到老师批评化编为小故事,通过简洁而单纯的叙事,从一个学生的视角含蓄地批评了当今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向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应试教育发出了“阳光不也是很活泼吗?”的反问,令人警醒。

4.对比、对偶。

北京一位考生以《标准与答案》为题,阐明了“标准与答案”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说明“答案的丰富性就意味着思想的多样性、社会的开放性以及人们真实的自由权利”,但同时又指出“强调多元化、多样性、创新性的同时,不能否定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与标准,否则,过分的自由对于社会必然会造成致命的伤害”,这种对比写法避免了“谈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是高考说理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江苏一位考生所拟文题为《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解难》,作者巧借神话小说中的形象驰骋想象,巧妙地表达了对记忆移植的否定。

此外,还在夸张,例如浙江一位考生所拟标题为《一花一世界》,对“世界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作了“丰富多彩”的诠释,运用夸张手法点明题旨“一花一世界”,答案多元,我们应该“允许在前提正确的情况下作出各异的价值取向,让世界更精彩”。还有呼告(如《爸爸,再给我一点爱》)、谐音双关(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等等,无一不闪烁着考生智慧的灵光,如果广大考生能够悉心口读,并灵活地加以借鉴,制作好标题,一定会使作文答卷增添光彩。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章的器具是语言文字,因为它是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的唯一材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锻炼,学会使用语言文字的各种表达技巧,对考场作文进行适度的藻饰,从而使我们的文章意味无穷,文采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