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下人物立体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让笔下人物立体化

刘永刚

现实生活的中的每个人都是生动活泼,立体丰富的,但常常一进入学生的视野特别是用文字定格来加以表现。本是亮丽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笔下就显得干瘪枯燥,变成千篇一律的大众脸谱,几乎无个性可言。读其中的描写,不但无法感受生命的律动,而且是全身心的痛苦。

肖像多是从头写到脚,小孩一律脸像圆圆的苹果,而老者便是干瘪的核桃,少女就有银铃般的笑声。如是老师,就会咳嗽着伏案办公到深夜,不时还会揉揉肚子(估计是胃痛),恰恰又被窗外的小作者看见。主人公讲话时要么像领导人,要么像哲学家。究其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平面化,描写角度单一化,表现方式模式化。

要改变这种局面,读其文如见其人,让笔下人物栩栩如生,不妨注意这样几点。

一、写出事件的过程,哪怕再简单的叙事也有过程

首先是完整,即在叙述时要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以及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一一写清楚,这样才能使读者获得清析完整的印像,才能清晰完整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不过根据读者对象、文章体裁和文章内容,六要素中除人物。事件决不可省外,其他要素又可省略。只要能真切展现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当中自然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点容易做到。

其次便是要有曲折,去设置矛盾、设计悬念、引发冲突,然后展开认识。《最后的常春藤叶》《项链》《警察与赞美诗》设置悬念已到很高的地步,我们虽不可与其媲美,但用心设计也会有不错的作品。一富翁为其独女招婿,在家中置一鳄鱼池,称谁能从中游过便为婿,应征者云集。可看到池中翻滚的鳄鱼,皆不敢,这时只见一青年扑通入水,奋勇向前,池中鳄鱼围追堵截,却安然到达对岸。富翁赶紧上前握住其手不知言语。青年猛地甩脱道:“你先到一边去,妈的,我想知道是谁把我推下去的。”然后愤然离去,回过神来的富翁自言自语:“他就没发现鳄鱼是假的?”像这样的小故事结尾出人意料。只要引发冲突,展开认识让思想乃至行动交锋。在复杂的事情中可常见,有时甚至不可避免。

写出立体,立体是相对平面而言的,如果学生考虑到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考虑到任何一件事都和前后左右,方方面面的人世机关有关系,让他们纷纷走进你的视野。直到走入文章的叙述过程中,而且变成其中有机组成部分,立体效果便产生了,红楼梦人物有名的七百三十二,无名者二百四十三,如不是立体化如何能交代清楚。再以《选择》为例假如你便是选择中主人公,在初升高的志愿选择中不可能是你一个人一次性决定成功的。家人,老师。同学甚至亲朋好友都要在其中充当参谋。甚至决策者。这也是中国特色国情决定的,选择个人即你,即使积极有主见,大概也得在思想上有斗争,心理上有矛盾。于是,众多的参与者,矛盾前后你便是这一抉择关键时刻的主要表现对象。写出这些人物的言行,神情,心理也就写出了立体

很多文章前两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缺陷,但读之仍然淡然寡味,感人之处不多,原因可能是少了细节描写。

二、要写出细节

完整曲折的过程,那么多与事件有关的人,要想安排得当,让人物活灵活现就需要恰当的表达和描写。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是对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有特殊作用的细小动作、神情、物件以及景物的具体的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用极其经济的笔墨状物写人往往神情毕现,性格鲜明,有表现生活本质,以小见大的效用,同时往往要借助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描写的生动性、形象性。

写好细节描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真。

符合生活逻辑,反映生活本质体现艺术的真实,有些作品往往因细节失真而露出破绽。《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主,在长坂坡双手把阿斗交送刘备,而刘备却把阿斗“掷之于地”这一细节描写被鲁迅批评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还有贾平凹的早期散文《月迹》奶奶的话:他走了,他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便不像一个乡下老奶奶对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讲的话

2.要细。

细是细节的重要特征。有两层意思:一是所选细节必须是生活中细小的事物,二是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的,要用特写镜头来写人物的细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父亲要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水生嫂吮一下被划破的手指,祥林嫂左手端着空的碗,右手柱着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些细节都是小中见大,细中见深。

3.要精。

细节要精心挑选,要少而精,要典型又。不堆砌那些对表现立意,刻画人物作用不大甚至不起作用的细节。作家杜鹏程在日记里写到“从一百个相类似的细节中选取一个细节是值得羡慕的富有!谁能估量出这个细节会发出多强烈的光和热!”的确,精选的细节有时会作品成败的关键,如王愿坚《七根火柴》描述了无名战士推开战友递到自己嘴边的面团,递过党证里珍藏的七根火柴。一个雪天,潘金莲终于等到武松,忙前忙后。一会儿叔叔向火,一会儿叔叔喝酒,二十一个叔叔之后,突然道:你若有心喝我半杯残酒。可谓千锤百炼。精当极了。

4.要传神。

成功的细节描写,要精在传神处,像巨匠运斧,几下就雕琢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从他伸出两个指头,到别人进行种种猜测,最后“挑断一茎”灯草,他才点头垂手咽气,从而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封建末世的土财主爱钱如命的性格。巴尔扎克写葛朗台之死,则着力渲染这个守财奴的贪得无厌,知道弥留之际,还把“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在眼睛里”,紧盯着密室里他毕生聚敛起来的大堆黄金,神甫给他做临终法事,“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圣像”,这个狂热的拜金主义者,攫取黄金的本能促使他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到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个具有巨大讽刺力的细节,也十分传神。

三、文章要写出深度

复杂的记叙文一般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抒情议论的穿插,抒情可以增强感染甚至煽动力,议论可以解释文章意蕴,掘开文章深度,当然议论可以在文章中间,也可以在文章结局。鲁迅《一件小事》的开头结尾的议论便通过与车夫的对比揭出自己灵魂深处的丑陋和‘劣根’。而“选择”,也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在开篇,中间或结尾穿插议论。当然议论不是粘合剂,不是画蛇添足,不是为议论而议论,为深度而深度,它要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任意间说出,如此,方可读之畅快愉悦,从而达到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共识。

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