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王英利

王英利(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正在各学校的课堂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网络资源下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选题是否合理;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使每位学习者得到充足发展的关键。

1.选题要科学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选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不要流于形式。

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校进行的“我家的空气为什么清新”的研究性课题中,指导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激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明确“主要研究的问题”、“学习目标”、“主要任务及完成任务的途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问题探究。

2.2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作的作用。众所周知,网络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的师生关系中,网络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关键因素。但网络也有不利于学生的特点:一、网络资源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二、网络资源的信息内容大而泛,查找到的信息与要找的内容相关性小,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容易产生迷茫;三、面对没有情感的机器,容易感到孤独或者形成对人际交往的障碍;四、网络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容易给人造成不真实感。

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实现不了初始目标,徒劳无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迷航现象”。比如在“计算机发展史”的研究性课题中,指导教师最初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有关“美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学生自己根据搜索出的网址逐个浏览,发现大部分网站的内容泛而空,没有找到实际需要的内容。在搜索了大量的无效信息后,学生失去了耐心,转而去浏览其他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等)。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后,指导教师给出了几个相关的站点(如:www.losn.com.cn/computer/index.htm、http://nz.fsjy.net/information等)并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搜索,使学生的搜索不再漫无边际,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它为学生的探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2.3教师要把握好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的变化。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相比,也有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本身的许多特点决定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学生的好奇心重、自制力相对弱、处在身心的发展期等特点也是网络教学设计者应该把握的问题。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新理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重视对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研究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防止学生因盲目依赖虚幻的网络世界而产生心理障碍。

2.4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还要提前上网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面对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师首先要汲取出适合学生的“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能从中获得“一碗水”。

所以,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教师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导引者、协作者和共同进步者。

3.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评价也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