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丽江纳西民居的地域性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浅析丽江纳西民居的地域性特征

刘芳芳朱海昆

浅析丽江纳西民居的地域性特征

刘芳芳1朱海昆2

(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针对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情况,分析了丽江民居因其所处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地域性特征,以及纳西族独特的建筑材料独特运用方式,从中提炼出改善现代建筑问题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从而达到启发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丽江纳西民居地域性特征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C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09)12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由一定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组成的文化环境。”①也就是说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性特征。而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又来自于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以具有代表意义的丽江古城来进行分析。丽江纳西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独特生动,根据其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材料特点,灵活的组织空间,因地制宜的构建出具有浓郁地域性特征的民族建筑,风格特色,是我国建筑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对丽江纳西民居建设形式的塑造

无论是游走在北京合院建筑的深巷高墙之间,还是徜徉在清新淡雅的江南水乡。我们都不难发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对民居建筑的建设形式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丽江古城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狮子山为依托,以奔流的玉泉河水为灵魂,这种“负阴抱阳”、“依山傍水”的地形格局,是纳西族先民选择的理想居住地。整个古城跨水而建。玉泉水分为三汊,三条水流贯穿整个古城,民居、道路按照与泉水走式延伸开来。勤劳的纳西人还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民居建筑、街道,都不讲究横平竖直,正南正北,建筑布局也不要求整体统一、循规蹈矩,城市完全是由一种自由的生态方式进行布置。街道或依山就势,或顺水延伸,布局上完全是一种适应地形的自然状态。正是由于纳西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天性,丽江古城得以被营造成为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

古城的道路以四方街为中心,在古城中自由放射,小尺度的街道不仅拉近了人与建筑的距离,无形中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古城的街道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小桥、流水、人家,巧为穿插,错落有致。如果把丽江古城比做一幅画,它笔笔相生,气脉贯通,达到“道法自然,妙合神权”的绝妙境界。

二、地域文化对丽江纳西民居建造的影响

“民族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更主要的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实体,它是由共同的观念、共同的文化、追求同一目标的人组成”②因为区域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信仰的不同,生产力和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不同。每一个民族,都会经过历史的发展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感。人们对民居建筑的建造,就建筑文化的层次上说,比其他艺术更贴切与人民的生活,地域文化在民居建造上的体现也更也更能反映人们的生活。

1.历史因素对纳西民居建造的影响

丽江西邻横断山脉,北有长江天险的阻隔,一方面抵御了外来势力的侵入,使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另一方面相对闭塞的环境也使其由于缺乏对外交流而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丽江处于藏文化,汉文化,白族文化的交界地带。

公元680年纳西曾经被藏族征服开始吸收藏族文化。公元794年被大理南诏征服,从而开始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1253年被忽必烈征服,正式归入元,纳西木氏土司开始了长达470年的自治,有记载的纳西历史开始。1382年丽江府成立,官府位于今天的丽江古城,1616年白沙大宫,融合了藏、汉、纳西艺术技巧和题材的“白沙壁画”的完成……。丽江文化既面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又受到汉,藏,白等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民族交流与文化的融合反映在了建筑上。例如:纳西族最常见的“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就来源与白族民居。纳西民居借鉴了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同时又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对形式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氛围。纳西民居中上窄下宽的的形式,以及外墙小而深的窗洞都是受藏族民居建筑的影响。

丽江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在贸易交流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以“茶马古道”为主线的纳藏贸易的日渐繁,大大促进了丽江地方建筑的规模和档次。

2.东巴文化对纳西民居建筑的影响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最初形成的时期,就已经悄然诞生着它的审美模式③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审美,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体现在建筑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表现内容,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从而创造出绚丽多姿的民族建筑。

勤劳质朴的纳西人民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外民族的文化,而且还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本主宗教崇拜,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是丽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东巴教的核心就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崇尚自然的纳西人在城市的布局和民居的装饰中,都架构了纳西民族特色的对自然亲和退让的观念,他们的街道、建筑不要求整齐统一,而是以一种完全自然的方式布局,顺水延伸。整体建筑组合上高低错落,富有韵律感。纳西人认为,自然就是美,不应该刻意的改变环境,而是应该顺应环境,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秩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纳西民族有一种质朴、素雅的审美意识,它的建筑装饰色彩也以简洁的图案和红、白、黑为主的色彩,向人民诠释着纳西人民的朴质、纯美。

三、丽江纳西民居建材的地域特色

民居建筑中所谓的“就地取材”,是民居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地取材”的材料构筑的建筑,显然带有截然不同的地域特点。丽江地区气候适宜,植物茂盛,有丰富的适于建筑的木材资源,更有充足的石材资源。丽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工艺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典型的意义。

行走在丽江古城,我们的亲切感不单单来自于古城建筑的形式,也来自其大量木质材料的使用。丽江民居中的木材大都是不刷油漆的,保持原色,使丽江民居素朴真实、清晰明确。丽江附近的剑川一带,木匠工艺远近闻名,六合门是重点雕刻的部位,通常有图案性花格,也有象征吉祥的动物、花卉、琴棋书画、博古器皿等。雕刻是民居的共性之下的个性发挥之处,所以家家户户各不相同,体现了主人的喜好品位。除了木材之外,丽江产自玉龙雪山脚下的角砾岩,是丽江民居主要的建筑用石材,也是丽江最具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材料之一。用长条五花石铺的路面,这种石材路面具有“旱季不飞灰,雨季不泥泞”的效果,路面经过长时间的踩踏而变得非常光滑,磨光的表面露出的天然的纹理,朴素的表达了材料的自然之美。这种石材还用来制作庭院中的石凳,石桌,放花盆的石短柱,石花盆等等。风格朴素,淡雅,与天井环境十分协调。砖在丽江民居中常常被用在重要的部位,例如门楼,墙体的边缘转角位置。作为面材的砖,也用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厦子,天井铺地。用在某些特殊部位的一些印花砖,有如春、夏、秋、冬和福、禄、寿等吉祥体裁。也是丽江建筑装饰建材使用的地域特性的代表。瓦在丽江民居中的使用,有一种纳西民族独创性的特征,瓦不仅能用在屋顶,还能出现在铺地图案中,用瓦渣拼出各种图案,瓦的质感和排列出的机理得到了强调,成为丽江民居建材运用的典范特征。

纳西民居自上而下都是由地方材料建成的,因材施用,物尽其能。地方的物产决定了建材的选择和建筑的样式,是民居建筑鲜明地域特色的表现。

四、纳西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现代城市建筑充斥着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人性化等各种各样的理念,然而真正对地理环境、生态、文化而言,现代建筑远远不及传统民居来得周到、实在。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建筑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⑴从建筑的空间形式来讲,丽江民居建设形式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丽江古城的空间是极富魅力的。曲折多变的街巷,自由而随性的广场,这与我们生活的许多“现代化”城市中的单调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丽江民居,其建筑组合带来的韵律感和整体美,都是现代建筑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⑵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来讲。由于纳西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天性,丽江得以被营造成为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我们今天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念的同时,建筑设计更应该积极的依附环境的有利条件,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筑,为人们提供绿色的居住环境。

⑶从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来讲。本土材料的运用是本土文化的深厚沉淀,传统材料的表现潜力值得我们发掘。在现代建筑中通过对传统材料进行现代的诠释诠释,以及对传统材料特殊性运用的借鉴,从而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地域性建筑才是我们的目标。

总之,纳西族传统民居之所以能长久地维持其功能,一直能满足纳西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其原因在于它因地域特色而灵活选择建筑形式、结构、和建材。所以,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借鉴传统民居有指导意义的地方,创造出更宜人的现代地域性建筑环境。

注释:

①(美)怀特:《文化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日)石毛直道:《居住空间人类学》,鹿岛出版社,转引自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P8

③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9

参考文献:

[1]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其钧.结庐人境:中国民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朱良文.丽江古城与纳西民居[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