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苏桂红

苏桂红(固安二中河北固安065500)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沿着“质疑——思疑——解疑”的认识过程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1.利用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还可以有目的地针对课题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1写作论文。写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科学的探究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及对人和事的客观评价能力,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要达到的目的。历史论文的选题很多,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程度,我认为采取教师定大选题,学生自主决定小选题的方式是比较恰当的。

学生论文完成以后一定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通过成绩评定了解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例如,在高2003级,我将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争论观点介绍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与之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查阅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小论文。结果,同学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题目丰富多彩。如:

“辛亥革命——一次失败的伟大革命”

“辛亥革命——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看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

1.2写作调查报告。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历史和现实是割裂不开的,学习研究历史的目的就是要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取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话题,让学生经过实地调查、思考以后,写出调查报告,不失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例如,在高2003级,结合对“文化大革命”一章的学习,我要求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熟识的曾经当过知青的人,结合查找与当年知青运动相关的资料,写作“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回顾与反思”的调查报告,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们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回顾了知青们的苦难历程,探讨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和给全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也谈到了这场运动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和感慨,还有的对如何认识这场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女同学在报告中写道:“历史证明,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错误。我认为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正视这段历史。对于这场运动的巨大失败和深远影响,我们应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诚然,知青上山下乡绝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如果为了掩饰这场运动的过失而刻意夸大那些益处,却是一种危险的倒退。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都能去认真地了解和认识那段历史,因为我们正视历史,是为了历史不再重演。”

2.利用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离不开对学习情况的检测——考试,我们可以利用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题型等方式来促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初中可以将历史考试分为笔试和实践两部分。“实践”包括制作电脑课件、仿制文物、写历史小论文、画历史题材的漫画、编辑历史小报等,实践成果公开展示、公开评议。这种考试形式体现了重视学生参与,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诠释历史,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高中也可以在试卷中增加有创新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自由发挥,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求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思维敏捷、见解独特、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