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曹改素

关键词: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

引言

为适应乡村转型发展新阶段的形势,立足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系统论述了与之相匹配的土地整治模式对乡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子空间的重构。逻辑路径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在整治理念上遵循产业融合,在整治目标、重点、技术和运作模式上与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和功能相匹配。基于乡村产业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实践表明,该土地整治模式有利于村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形成以农业景观核心区、旅游景点核心区和居住空间核心区为主的生态景观格局和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在乡村转型背景下,从人—地—业系统确立产业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模式,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1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乡村土地以及空间的作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首先,乡村的社区功能越来越突出,且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这推动了乡村逐步成为生产者以及协作者,而不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最后,在以往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乡村担任着环境缓冲区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张,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前乡村已经成为了环境保障区。在此情况下,为了满足发展的内外部需求,乡村空间必须进行有效的重构,提高空间利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对空间重构的效果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是空间重构中应当思考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且居住较为松散,这极大的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效的空间重构可以提高民居的密集性,并实现集中排放,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土地整治中会有大量的土地闲置出来,这些土地可以用于发展种植业,使工业区可以与农业区隔离开,避免土地受到污染,推动农业深层次发展。总的来说,土地整治以及空间重构可以实现乡村生存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全面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

2.1乡村生产空间重构

要想进行乡村生产空间的重构就必须要积极开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跟进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等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化发展。进行分散性发展模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地区差异化设置,实现具有农村、城镇、城市的分工协作式发展。通过不同生产要素的科学化和完善化等设置安排,不断引领农民广泛参与到社会分工和产业协作中来,为构建集约型乡村生产空间做出贡献。此外,还要注意交通设施和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和应用化。

2.2农村生活空间重构

坚持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下的农村生活空间重构,符合城镇化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的集中化居住和发展策略,加上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化和完善化配置,切实提高农村生活空间的质量和生存环境。其中,对于“空心村”整治是重点,积极推进组织整合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这种组织整合性类型大致可以被分为“村并村、村变镇、村变城”这三种形式,实现农民集中化生活和生产,基础化设施集中利用,政府管理和服务程度增强,最终实现优化重构乡村生活空间之目的。

2.3乡村生态空间重构

在积极开展和整治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重构的工作过程中,对于乡村生态空间重构这个问题也决不能放松和忽视。可以说,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与生产对乡村生活空间的重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积极推动意义。在进行乡村生态空间重构时,景观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再进行生产、生活过程中失去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维护意识和行动,注重对于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维护修复自然生态过程都是进行良好乡村生态空间构建的关键,而这反过来就会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在开始和整治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一定要基于生态环保意识和原则,在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等中严格控制用量,设立和完善动植物保护系统,不断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优美、安全的生活空间,重构乡村生态空间任重而道远。

3推动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策略

3.1积极完善工业化发展与空间重构体系

为了保证土地整治以及空间重构工作可以有序展开,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完善发展体系,协调好工业发展与空间重构之间的关系。第一,工作人员应当深入乡村,了解当地资源利用、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将这些内容与乡村发展规划结合到一起,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方案;第二,工作人员要建立主推机制,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可以顺利展开,推动工业以及农业的协调发展,提升乡村经济水平;第三,工作人员要考虑多方面的整合意见,保证助推机制的内容能够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加强技术配合,提高工作效果;第四,要认识到土地整治工作是漫长的,在工业化与农业化协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工作人员要及时解决,降低问题的影响。

3.2协调好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

生产活动以及生活活动是无法脱离生态空间的,因此一定要协调规划好三者的关系,使各自的作用可以有效发挥出来,最终推动乡村整体的发展。而三者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土地整治这一助推机制。首先,农业种植区是生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为了避免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发生,生产用地会展开集中管理,并通过对周围资源的有效整合为生产空间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其次,生活空间即居民居住的空间,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减少占地面积,土地整治工作将民宅民居集中建设,并将其与生产区严格区分开,避免二者产生相互干扰。最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传统生产、生活工作极有可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土地整治中会采取退耕还林等措施,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结语

土地整治带动下的乡村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主引擎。对乡村人—地—业系统而言,必须立足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子空间的优化调适。转型期,土地整治可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来引起产业发展能力变化,但同时也要求其与乡村产业结构相匹配。适宜产业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是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延伸产业链、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农业现代化为导向,在整治理念上遵循产业融合,在整治目标、整治重点、运作方式上与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和功能相匹配,在技术上强调农用地整合技术、建设用地盘活技术、景观改造提升技术和道路网络串联技术四者的集成。

参考文献:

[1]张琦,刘永丽.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6).

[2]乔陆印,刘彦随.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J].人文地理,2016(03).

[3]于辰,王占岐,杨俊,谢方俊.土地整治与农村“三生”空间重构的耦合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