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娄阿凤

娄阿凤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312000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生活实际引进课堂,把课堂教学伸展到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以活动为载体,全面了解学生

既然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但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小使得他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偏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观察、调查、谈话、家访、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等途径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了解他们想干什么、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等。从而找到他们喜欢的生活原型,并结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在课堂上再现生活原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的内容了,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善于发现校园中的数学素材,如位置问题、课间游戏活动、校园环境布置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学习数学并非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非常真实有趣的。如:在几何形体的教学中,我结合学校、班级的环境布置,引导学生从“小主人”的角度去观察、设想,通过合作探究计算出必要的数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也富有实效,还提高了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及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美,并能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

2、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背景。教师要经常通过家访、小队活动等方式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方式,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学生家里的住房问题、生活中购物问题、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问题、家中的经济收支问题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能根据需要,把它们搬进课堂,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那么密切,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们可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有关银行利息、股市动向、购物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进行教学,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很乐于自主探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利于培养他们提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实践为契机,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范本”,是“载体”,是“材料”……不同时期,受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有着天壤之别。新课程理念主张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视教材为“上帝”。教材一经生成是“死”要的,而我们的教学主体却是活生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1、以点切入,创设问题情境,回归生活实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善于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模拟“到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由一名学生扮演商店的营业员,其余的当顾客购买一定数量的物品。

甲学生:每千克12.32元的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4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4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5.768元。

学生乙提出疑问,我怎么付呀?没有比分更小的货币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部分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有部分学生若有所思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我便顺势引出学习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增强了教学实效。

2、分线入轨,借助生活经验,重组教学内容

现行教材中,数学结果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它们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充分展现知识产生与发展的痕迹,不利于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鉴于此况,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精心重组教材,改变其呈现方式,找到有意义的、能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以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有关容积的知识,教材上只有不到一页的内容,且全部是结论式的。在教学中,我改变了呈现方式,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氛围。课前我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木盒、铁盒(盒壁有薄有厚),让学生在里面装满黄沙(有干沙有湿沙)并且压实(湿沙倒出后能形成体,而干沙则不能)。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沙子的体积。他们兴趣盎然,同学之间有密切的配合也有激烈的争辩,在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渐渐明确了要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中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即容器的容积)就要从容器的里面测量所需的长度,然后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总之,整节课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探索、交流于一体,给学生提供的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学习内容。

三、以知识为转机,让数学服务生活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立体图形的体积”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问题1、购买鱼缸的数学问题

师:老师想买一个鱼缸,发现商店里有以下几个型号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我看到的三种鱼缸的形状大致是怎样的?

生回答师出示三种鱼缸图例。

师:观察这三个鱼缸,你想知道些什么?(用料多少、体积大小等)小组分工合作计算出所需的数据。

用料面积(平方分米)鱼缸容积

1号鱼缸6×6×5=1806×6×6=216

2号鱼缸9×6+9×4×2+6×4×2=1749×6×4=216

3号鱼缸5×5+5×8×4=1755×5×8=200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老师应买几号鱼缸?

师:购买鱼缸时还要考虑到居室条件和所要养的鱼的习性等问题。

问题2、沙坑中用沙的数学问题

学校操场上新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上沙做沙坑使用,它的旁边有一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5米的圆锥形沙堆。这堆沙够用吗?(生独立思考或朋友间讨论后汇报)

不够用:6×3×0.4=7.2立方米3.14×(12.56&pide;3.14&pide;2)=6.28立方米

够用:6.28&pide;6&pide;3≈0.35米,比坑的深只相差一点.

这样改变了原来那种学生“代公式计算”的练习,从“购买鱼缸问题”到“沙坑装沙问题”,都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欲望。“购买鱼缸问题”由看数据想形状,引导学生探索、掌握形体的特征,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由看形体自主提出计算鱼缸的用料和体积大小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决定购买何种型号的鱼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答案,引起辩论,在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构想社会现实,深刻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无穷魅力。

总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虽貌不相似,但神却相通。我们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把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引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在任何时刻都能获得数学知识,并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自生活实际,又应用、服务于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