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研究性课堂,创建有效性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优化研究性课堂,创建有效性模式

薛冬梅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中学718200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研究性课堂的优化,以及有效性模式的创建。重点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实施,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研究课堂活动课程突破主题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研究性学习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主要属于活动课程的范围,是物理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延伸与拓展,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学科课程和以往活动课程难以获得的优势和作用。下面结合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谈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想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构建与思考。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组织机构,确保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建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管理,由教学前沿的一位骨干教师担任实施带头人,制定具体实施课程计划。要使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到实处,加强对外交流,把其他学校好的做法借鉴过来,为我们所用;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把研究性学习真正纳入到培养学生的素质中去,作为选拔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活动课程在各校的开设要系统化,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领导、协调和考核,把它放在和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物理课程传统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属于活动课程范畴,后者是学习知识技能课程;研究性学习内容强调的是活动,以现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而课程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非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不是体系化的教材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学习的内容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

3.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问题才是活动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形式多样,发挥课堂的多功能作用

研究性学习要制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是由活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活动地点来看,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从组织活动方式来看,可以是二人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小组合作。从活动内容来看,可以是对某一物理规律的讨论,也可以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从活动目的来看,可以是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为主,也可以是培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研究性学习,特别是自然科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过程中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有:

1.控制变量法。通过固定某几个因素转化为多个单因素影响某一量大小的问题。如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2.等效法。将一个物理量用另一个相应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的方法。如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时引入合力。

3.模型法。以理想化的办法再现原对象的本质特征的一种简化模型。如在研究光学时,引入“光线”概念。

4.类比法。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结论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中的一种逻辑方法。如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定义公式引入密度公式。

5.比较法。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如研究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6.归纳法。从一系列个别现象的判断概括出一般性判断的方法。如从气、液、固的扩散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我的具体设想是: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及实验论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有关条件,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对问题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提出初步的解释。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材料直至完成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并探究相关信息。例如,研究弹簧收缩的拉力与伸长之间的关系,我提供了一些器材,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并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五、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阶段各年级的学生,知识、能力、心理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制定物理研究性活动课程计划时,选择的内容要注意广度和深度。如初二年级要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开展研究。初三年级要以运用知识、培养能力为重点,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兴趣特长,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在教师的辅导下,采取独立或合作形式完成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田凤翔初中物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物理通报.新课程出版社,2011,7。

[2]黄羽辉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1,12。

[3]刘国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物理教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