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写作紧密结合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1

课堂教学与写作紧密结合的尝试

徐小兰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靖煤小学730913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最令老师们头疼的事,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做到读中有思、以读促写、思写结合、以思导读,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阅读讲解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也就是说只重视了课文分析——即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而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写就不够好。这后一个问题正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第二个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息息相关,更具体地说就是与我们的作文息息相关。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写的文章不计其数,而选入我们课文中的真可谓“沧海一粟”,是精品中的精华,那我们就应品尝再品尝,咀嚼再咀嚼,所以,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不仅知道每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而且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样就密切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而使阅读教学的同时起到了指导写作的作用,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就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知识的讲解。一接触到拼音短文就讲些浅显的写作知识。如学习《小山羊》这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小山羊”而不是“小猫”或“小狗”?通过启发学生懂得因为课文每段都写的是发生在小山羊与它的朋友之间的事。反过来再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写谁就得主要写谁,写文章要有重点。比如,同学们要写《妈妈》,就得每一段都写与妈妈有关的事。又如学习《小猫种鱼》时设计问题:这篇课文要写小猫种鱼,那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启发学生明白小猫种鱼是因为它看到农民种花生和玉米有收获,课文写农民种花生、种玉米的目的都是为了写小猫种鱼的原因,并没有脱开小猫种鱼的事儿。如此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就使学生掌握了不少作文知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我的学生写的作文没有严重脱离题目的现象。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把学习课文与写作文紧密结合起来。如上《三棵银杏树》时,我提前告诉学生,学完课文后要写作文《大柳树》。这样就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有更明确、更具体的目的,学生就会主动设计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就使文章生动具体?我再提出问题引导学习:为什么写就能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怎样写大柳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作文片断:

春天,花坛里的大柳树嫩绿嫩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片叶子透亮透亮的。夏天,大柳树长得很茂盛,叶子绿油油的,它们一片挨着一片,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校园显得生机勃勃,为我们遮风挡雨。当炎炎烈日炽烤大地时,我们在树下跳皮筋、打沙包、做游戏,是大柳树顶着烈日为我们遮住了阳光;下雨的时候,大柳树又成了我们的大伞,我们依然在尽情玩耍。大柳树还好像跟我们做游戏,它把大大的雨滴抖落在我们的头上、脖子里,逗得我们哈哈大笑。雨后的大柳树更绿了,更美了。上美术课的时候,我们又把大柳树当做一幅精彩的画画下来。

哦!可爱的大柳树,你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呀!我愿你永远年轻、美丽。

又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也告诉学生学习课文后要写作文《我爱故乡的***》,同样,这样做学习效果好,又能指导学生作文。如学习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引导学生反复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满腔深情,并让学生懂得这短短的话语既表达了作者的深情,又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么可爱呢?从而急于要读下文。接着,我再给学生讲开头就要有这样的作用。杨梅是什么样的,作者那样写为什么好?这些问题学生很关心。学习中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自己要写的水果怎样写才好。这样,就把学习课文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时,我还试着把课文、写作与实践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如学习《放风筝》这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制作风筝,然后领着他们在学校放风筝,并提出观察要求。这样做一举多得:一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临其境,学得轻松有趣;二使学生写作文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三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教学效果好,学生不会把作文当作负担,愿意写,也写出了一些较好的文章。

总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