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赵关平

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赵关平

摘要:个性化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探索并构建一个体现新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探索并构建一个体现新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一个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性化阅读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立人,将一扫传统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同一性的弊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并最终培养起学生真正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个性化阅读不仅是一种学习行为,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它标志着人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价值功能,并着力于语文与个人的发展、语文与语文教学方法等关系的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提出,并非偶然,其作为语文人文性本质属性的具体化特点之一,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产物。个性化阅读强调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体验,使个性发展有更深的根基,个性的展示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1、强调主体性。正因为阅读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所以学生的主体性是个性化阅读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读者阅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意义的,没有主体参与的阅读更是不能称之为阅读的。

2、关注差异性。由于受人的身心差异、性格特点以及原有的智力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鲜明个性,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强调人的独特个性十分重要,要求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3、确立创新性。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融进了自身智慧的再创造过程。阅读中读者运用各自的想象赋予“意义不确定性”的不同含义,填补在“意义空白”中不同的内容。

4、重视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对每个学生来说,其经验世界是独特的,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因此,学生常常对同一篇课文表现出不同的理解。纵然是同一学生阅读同一作品,此时与彼时的情境不同,解读心理活动也会有所区别。

三、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的策略1、课前准备。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同。因此,课前教师就应充分分析教材隐含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法,做到教有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做到学有个性。对于相同的问题,教师心中有了多元的理解,学生才会有个性的发展。

2、课中点拨。

阅读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通过不同目的的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阅读活动。①激活自我参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集体朗读最容易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不利于学生表现自我。此时,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主动地、专心致志地、饶有趣味地去读。当学生个体需要一旦被激活,其个性也就充分地得以发挥,课堂才会出现生成的东西。②引发自我思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差异的才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注意倾听杂音、不和谐声音,及时捕捉个性思维的时机,从而使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否则就会扼杀个性之种,培养的是没有创新、只会听从的庸才。③倡导自我交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师生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做出各自不同的阐释。),让重点、难点、疑点对接,形成的对话,而不是用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口舌。

3、课后反馈。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创造。阅读教学后,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收集处理信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个性进一步得以张扬。如阅读卡、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和收获,促进共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