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霸凌事件引发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由霸凌事件引发的思考

陶婷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

霸凌行为是指用恐吓的手段欺负、打人或其他伤害他人的行为。作为一种校园暴力,霸凌行为对霸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都具有极大的伤害,对于处在人生重大转型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往往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对受害者心灵产生终身难以治愈的创伤。例如,前段时间网上非常引人关注的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被欺凌者现阶段已经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他的成长之路注定会比别人走得更加艰辛。霸凌不是一次性的侵犯或羞辱行为,它是反复发生的。霸凌的主要形式包括语言霸凌、网络霸凌、间接霸凌。近年来,我们可以看见霸凌事件的恶劣程度,令人发指。据韩国媒体报道,江原道某初中生被连续施暴7小时,北京延庆二中某位同学被逼捡拾粪便等等,霸凌事件发生频度之密集不得不让我们对于霸凌事件的形成机制,及深层社会原因进行剖析。

一、原因剖析

刘宏森在《资源及其整合:霸凌和反霸凌的关键》中的观点认为:霸凌行为离不开强势的支持。霸凌者在实施霸凌行为的过程中,拥有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受害者的局部的优势,例如强壮的体格。然而事实上霸凌者往往是现行种种价值体系中的被淘汰者和资源匮乏者,如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构成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暴力不断,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师长的引导、管教和同学的关怀、帮助,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在主流教育环境下追求学业成就往往成为学校唯一的价值取向,获得好的学业成就就能赢得同侪的尊重,同时拥有令同侪羡慕的权力。“问题少年”因为无法实现校园文化上的成功目标,往往无法获得同侪的尊敬,便想方设法另辟蹊径去赢得同侪和成人的关注与尊敬。于是霸凌行为的形成就有了原始动力,通过霸凌行为获得一定的关注及同学间的威信力。

此外根据标签理论,有些在校学生被称为“坏孩子”“学校霸王”等,这些标签可能是由同学、教师或其他社会成员非正式地贴上的。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拥有权力定义标签并应用在某些人身上。学生在学校的成功往往等同于学业的成功,结果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被当成行为有问题的麻烦制造者,于是身上的“标签”成为了其身上的“烙印”。

学校霸凌为何普遍并长期存在于各国学校中?是因为学校霸凌现象有时比较隐蔽,有时发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或受欺者不敢声张。还有,以文化考试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学生家长,都紧紧盯着教学成绩,如果一所学校承认校园霸凌的存在,难免会影响学校声望。由此种种原因,学校霸凌不容易被成人或“局外人”发现。另外,家长、学校管理者、教师等有时会对学生间的欺侮行为不够重视,或有意包庇,或没能及时制止并给予惩戒;或学校并没有被赋予任何的强制力,可以来有效地制裁、惩罚侵犯他人权利的学生。

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大负面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性,或发展阶段性的差异,学生个体会呈现出巨大差异。在该阶段的学生并未有健全完善的道德观念,面对危机的正确处理意识,且未成年阶段处于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未成年阶段任何不和谐的音符都将会对此后的人生产生严重的影响。

关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中西方都有着诸多论断。在西方,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必定生活在由不同个性的人构成的社会团体。自古以来西方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关于人际交往的观点和处理人际交往的原则,如“平等思想”、“自由”、卢梭的契约精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交往的思想等。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建立其在集体中的定位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影响。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对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

三、关于霸凌行为的教育思考

面对霸凌事件的频出,众多法律从业者提出了加强对于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制度建设。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从业者,我认为防范未成年不当行为应当防患于未然,在教育阶段扼杀住霸凌行为的苗头。

对于问题儿童的教育,教育界不得不提的一本书就是《窗边的小豆豆》。面对众多问题儿童,校长小林先生有着独特的教育方式,他坚持对所有的孩子都给予最无私的爱与尊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罗森塔尔的实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了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最后真的变得非常的优秀。心理学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每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自信、自尊。同理,小豆豆与小林先生的交流就是一个情绪的交互作用。当你很喜欢一个学生的时候,你看学生的眼神是赞许的、鼓励的、关爱的,你的肢体语言也是发射这样的信息,学生可以接受到你友好的信息,进而就会表现得如你所愿,学生也会比较尊重你,向你也发射这样的信息。你就会继续发射这种友好的信息,于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其实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交往的。你表现出来的情绪,其实就是向周围发射的一种电磁波、一种能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有了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不加注意的话,言谈之中就会对学生做出错误的评价,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