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的哲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3

低碳城市发展的哲学思考

华夏张擘

华夏1张擘2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0-0114-02

摘要:本文探讨了“低碳”的来源,以及其实施的重要性。城市为人口和生产的高度集中地,排放了大部分的温室气体,因此低碳城市是实施低碳的主体。同时阐述了低碳对于在我国实施的困难性与弊端。如今的我国实施“低碳”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降低CO2排放以及通过植物种植来吸收温室气体等具体措施来探讨应当如何实施“低碳”。

关键词:低碳;低碳城市;弊端;气体排放;固碳

一、何谓“低碳”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因为人类生产、生活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产生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人类急需找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以碳减排为目标的“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低碳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变成一大时髦词语。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即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能源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许多城市开始以“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日本于2007年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的愿景,核心思想为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简朴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确保森林碳汇增长。“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已经迅速从一个概念演变为人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现实,并成为国家未来战略和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低碳城市

(一)实施低碳是保护环境的需要。

2010年5月,暴雨突袭广州和华南地区,“大水围城”的场面再次上演,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7月,我国更是有多省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年不遇”这几年全遇上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暴雨、高温、内陆的季节性洪涝、低温、沙尘、冰雹、雪灾、台风等近年来频繁光顾我国。全球变暖是指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指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温度上升,这里的温室气体,主要就是碳排放。种种环境问题表明若不采取措施,改善环境,放任气候恶化,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二)低碳需要城市出力。

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75%。中国46%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但85%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来自城镇。表明“低碳”的实施需要城市的出力,低碳城市是实施的核心。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提升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也给城市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换句话说这些问题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势在必行。

三、低碳之我国的弊端

(一)商业利用“低碳”。

在“低碳”一词被概念化的炒作变得趋于浮躁的今天,“低碳”目前更像是谋利的一个借口,大到国家制定“碳排放标准”,声称其他国家的产品如果不符合此标准而要向他们出口产品的话要征收“碳关税”,小到很多商家“制造”并销售很多“低碳”产品。“低碳”就是一个万金油,哪里都可以抹一下,什么东西都可以是“低碳”。再者,所谓低碳产品,其成本之高,是否真正达到了减少碳排放的效果?例如,在“低碳”的口号下,新能源呼之欲出,由此而流行起来的太阳能电池,然而生产电池使用时产生的能量并未与其生产消耗的能量平齐,因此某种程度上依然没有达到低碳的效果。

(二)“低碳”于我国发展的制约。

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尤其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工业化过程和不断蔓延的高耗能生活方式,导致了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进而带来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为此,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政治家都对限制碳排放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并积极推动相关措施的实施,许多科学家研究工业化以来两百多年全球城市化、工业化与CO2浓度增加的相关曲线,绝大多数人都认同是人类CO2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

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但是从长期环境演变的过程看,过去20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地球正处于一个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周期,因此人类活动并不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因此这样一个纯粹学术争论的背后,是否是发达国家遏止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工具?

毕竟发达国家曾经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CO2,现在却以此为借口来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限制发展、限制碳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技术、资金上的巨大投入,而且以前的低成本出口优势也可能丧失。2009年8月,捷克总统克劳斯在其新书《环保主义威胁蓝色地球》中就明确指出:“气候变暖”是“杞人忧天”,限制碳排放是西方国家“别有用心”。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原则上我国应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实施低碳。而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自2000年以来,全球CO2增加量的2/3来自于中国。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利益格局中,一方面,对外采取“碳密度标准路线”,即通过尽量降低每单位经济产出的能耗来履行中国的全球气候责任;另一方面,对内出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现实要求,必须大力实施削减碳排放的行动,从而实质性地抵消发达国家有可能在政治、经济上对中国的压制。

因此,尽管关于“全球气候变暖”“政治阴谋”的问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但是在今天的国际背景和发展环境中,低碳经济的道路不仅是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是解决中国自身发展短板、增加国家经济与战略安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低碳的实施

(一)低碳城市实施的艰巨性、长期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实现这一模式需要依托两个方面的因素: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相关技术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与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总之,“低碳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也自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载体,因此也必然“低碳城市”。

目前,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它们普遍都摈弃了简单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更关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环境代价最小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国各地正在兴起一股建设低碳城市的风潮,“低碳城市”大有成为继“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之后的一个时髦标签的趋势。

但事实上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过程,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宣称自己已经实现了“低碳城市”,即使世界发达国家大多也只能计划在2050年前后才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对于中国而言,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还受到一系列远比西方国家严峻的限制,诸如:①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还将面对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压力;②我国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③低碳技术必须自行研究,但我国相关科技水平又相对滞后,研究任务繁重;④低碳城市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我国传统民众生态意识的薄弱使得低碳城市发展的社会成本远比西方国家高昂;⑤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相关立法和制度的创新。

总之,发展低碳城市要摈弃简单冒进、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起传统的低成本“高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往往意味着在发展、建设的短期过程中,不但不能节省投资,相反需要为保护环境而可能投入大量的新增成本,而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却要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国才可能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远转变,才能真正实施低碳。

(二)降低排放CO2方面以实施低碳。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然而,是不是因此就要限制城市的发展、停止推进城市化进程呢?虽然城市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是巨大的,但是单位经济量上的碳排放率却是较低的。如果放在这个宏观尺度上进行整体的考察,就很容易理解,实现低碳城市必须依赖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城市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集聚发展的城市恰恰是实现低碳的必选载体。采用低碳发展模式,不是要回到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代,而是要探索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城市化道路。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发新能源,倡导公共交通方式,研发新的生产方式等等。

(三)绿化吸收CO2以实施低碳。

低碳城市可以从能源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及碳汇减碳等发展途径来实现。其中,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固碳、释氧、降低景观自身的碳排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城市农业基地、碳减排宣传和教育基地等方面的作用。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不断下降,河流污染,动物栖息地减少,湿地退化,这就使固碳能力在不断下降,各个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的低碳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者景观中的照明系统、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碳排放,因此通过景观自身形成系统的“碳减排”是对低碳城市的直接贡献。

固碳最简单的就是栽种植物,通过自然系统来吸收碳,即通过增加森林、湿地、水体等“自然碳汇体”的方式来中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大自然的生态能力是解决碳汇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总结

规划界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不能因为赶时髦而局限于所谓的“低碳城市”,而是需要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如今的中国,“低碳”有利有弊,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是经济环境两手抓。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增加景观系统的固碳能力。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具有低碳意识的城市居民,使人们体会到低碳的意义,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注“低碳”,倡导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锐、王俊杰,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低碳生态城市杨,2011-01.

[2]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规划师论坛,2010-05.

[3]黄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热的冷思考,视点.

[4]牛桂敏,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第23卷4期,2010-08.

[5]任崇强、宗跃光,基于文明、责任、安全思考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话题.

作者简介:华夏(1990-),女,江西上饶人,在读本科生,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071班,主要从事城市设计与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