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读教学情有所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让精读教学情有所感

李辉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九中学校李辉

语文本是一个教会我们内心丰富,情感饱满的一门学科。曾有人跟我说过,懂得了悲伤,就学会了语文。而我那时并未体会到悲伤与语文的关系,渐渐地,我知道了,悲伤是跟着作者情感而变的,我们要跟着作者一起感受各种情愫,因为语文源自于情感。语文特有的博大精深,靠的是课文传递于学生的情感,那么,精读课文的教学对于我们来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进行传递情感的主阵地。精读课文占据着小学语文课文中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其地位与意义堪为深远。教材中能够纳入精读课文的篇目都是十分经典、并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未来发展有着积极促进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只有充分理解、记忆才能内化学生的能力。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

一、精读从感悟开始,让学生情有所感。

每篇精读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是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情感性”是精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我正是根据精读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用各种方式方法激起学生情感,凭借生活体验,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趣解读每一篇课文,再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课文,精心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环节。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真地对待语文中精读课文的教学,立足从一个偏远、薄弱校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而积累着经验。闭塞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朴实、善良,但也暴露了一个缺憾,尽管他们内心十分丰富,但是不会表达。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在情感上有着看似简单又复杂的情感,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对语文、对文章,乃至对精读课文的深入体会,还影响学生的习作水平等。针对于这些情况,我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利用文章中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去填充学生内心的空白,使得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懂得因文章中人物的命运而慨叹,因其表现的品质而折服,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活动,广阔的情感的世界。精读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主,在每一篇的教授里,传递给学生不一样的情意。如,在教学《穷人》第7、8小节时,我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学生“悲”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精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到一块,才能从语言文学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

二、精读教学中积累语言更要精心。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可见,积累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而精读就是最好的积累内化。每一篇精读课文在学生心里都是不同的感受,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老师引导之下,细细体会句子中表达的情感,从而找到文章的调子。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诵下来。记得我在讲授《孔子拜师》之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对于孔子会十分陌生,而体会不了其中孔子拜师的艰辛。于是,我把最能体现孔子拜师的艰辛的词语找出来,和学生细细咀嚼品味。读了很多遍,读的很熟练,越读越更深一步地体会到孔子的不易。有的同学说,风餐露宿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下课了,有个别学生觉得文章中的句子很好,便忍不住背诵下来,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跟着一起背,对于一篇没有要求背诵的文章,学生能熟读成诵了。又一次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又一次充实了语音的库存。他们让我觉得语言就应该是积累内化再形成能力的过程。我想学生已经从背诵中领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他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例如我们在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并没有见过草原。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草原蒙古人民的习俗、风景片,从中感受一下广阔无垠的草原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厚情谊。还有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那一课时,我在网上找到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在飘满雪花的寒冷中,提炼镭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艰辛与伟大。学生看了片段之后,在朗读时十分成功,真正让我从他们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居里夫人永恒的美丽和崇高的敬意。我们说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而我们必须抓住“读”这一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心灵相通、意境相融。这种借助于读而达到那种富有创造力的悟性理解,也正是在语文教学上所追求的上乘境界。读书的形式要多样,朗读的形式包括范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年级、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等方面,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加以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比如在低年级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不足,朗读能力处于形成时期,教师可以多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朗读的特点;到了中高年级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个人析词断句、领会情境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则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训练。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出个性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伴随着感情,精读必不可少的是情感。我的精读教学就在声声朗读中伴随着作者充盈的情感。我们要立足现实,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精读强大的影响力,提高小学精读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的综合素养,让精读教学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