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别把自己当“老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老师请别把自己当“老师”

陈光品

陈光品(镇巴县渔渡镇木竹小学陕西镇巴723600)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请别把自己当老师。这是我们在听取了一节公开课后受到的启示。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现有教师五十多人。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惯例:凡是新调入或新分配到我校的老师都要上一节公开课,没课的老师都会去参与听课。那天早上,我们正好没课,就积极去听课了。课堂上,那位老师信心十足,仪表大方。但随着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她开始显得有一点焦急、紧张。因为她在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时,本以为既有精美的图片、卡片,又有很吸引人的道具,大家一定会争先恐后的上台表演,可结果没有一个学生敢主动站起来。最后,她只好找了几名学生。据了解,那几名学生还是班里成绩较优秀的。可尽管如此,她找的那几名学生也并没有能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的表演出来。

回想自己当年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总觉得教学内容很简单,我只要稍微一指点,学生一看就会了;要让他们做什么,肯定能做到。所以,那时候往往觉得一节课四十分钟太长,没什么可讲的。其实不然,都是让老师把学生给估计会了。因此,一检测才发现学生这有问题,那也有问题。有时就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就不会,真笨!唉,但也只好耐着性子再讲。以后,每次讲解时生怕学生没听懂,一个问题讲了又讲,一句话重复了又重复。渐渐地,也就形成了满堂灌的模式,有时还出现了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够讲了。

其实,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都是由于教师没能准确的把握好学生所造成的。要么是把学生估计得太高,要么是把学生又估计得太低。所以,教学也就不知不觉的走向了两个极端:或是轻描淡写,或是重复罗嗦。但无论是哪一个极端,教学效果终究不会是好的。试想,如果我们总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你充其量也只能把一个个能动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机器人”,又何谈创新与发展呢?

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要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师如果高估了学生,那么学生将不再是学生;教师如果低估了学生,那么课堂也将会成为老师的表演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