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历史迁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提升高中生历史迁移能力

谢光强1庞家容2

提升高中生历史迁移能力

谢光强1庞家容2

1重庆市铜梁中学(402560);2重庆市凤鸣山中学(402560)

【摘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多方提升学生有效迁移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与成效,且间接影响到其毕业后的学习生活与和工作。

【关键词】迁移;价值;策略【Abstract】Scientificuseofmigrationlaws,multi-enhancingeffectivemigrationofstudents,whichhelptobetterunderstandthenatureofhistoricaleventsorphenomenaandlaws,toenhancetheflexibilityandeffectivenessofproblem-solving.Thisnotonlydirectlyaffectthestudent'scurrentself-learningprocessandeffectiveness,andindirectlyaffecttheirlivesandlearningaftergraduationandwork.

【KeyWords】Transfer;Value;Tactics1迁移能力的界定

在认知心理学中,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昔日所获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或态度形成的一种过程。通俗的说就是用共性知识来解决个性知识的一种方法和能力。迁移按性质分可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按内容可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按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先学对后学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学对前学的影响)。

2迁移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价值

迁移属于一种非智力因素范畴,是一种较高的能力素质。有研究表明,随着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将相应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重视迁移能力的研究和训练,科学运用迁移规律,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举一反三的解决类似问题,有效贯通地理解和转换知识间联系,构建起网络知识结构。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与成效,且间接影响到其毕业后的学习生活与和工作。

新一轮的教改,尤强调教学中的生成性,故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之重要话题。据抽查,我校高一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的占14.32%,良好的占25.24%,一般的占29.43%,较差的占31.01%。而文科生在实际运用和操作历史知识时,因基础和意识等因素,很大部分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面对新问题往往手足无措,或生搬硬套,或东拼西凑、胡乱编造。有的即使头脑中具备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知识,也非保证该问题就能得到妥当解决。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那如何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

3提升历史迁移的策略

3.1建立积极心态——正迁移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学生的心理积极作用于环境,其认知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心态,直接影响迁移之效。积极心态更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正迁移。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如学习激情、信心、紧张程度等,加强对迁移能力必要性的认识,焕发主动能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迁移在愉悦气氛中进行。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发认知共鸣,把学生的关注力凝聚到学习状态中,搭成积极迁移的桥梁。

3.2加强学法指导——有效迁移的重要因素。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迁移成效。学法含师指导和生自导。只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就会充分发挥正迁移的效力,努力遏止负迁移的生成。教师应尽量采用启发、类比、联想、归纳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锻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辨析问题与总结、提炼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本质区别,从而促进迁移的有效发展速度,阻遏负迁移的生成。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精讲多练”原则,多留时空让学生思考、练习及反馈,练习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保持一定同一性。从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不但影响迁移的发展速度,更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3.3加强概括能力——促进迁移的突破口。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基础在概括,而概括则是揭示本质联系之果。概括水平直接影响揭示新事物的实质,高则利于学生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去,解决新问题时的速度和准确性更高,从而促进迁移能力的发生和渐强。

有的文科生只注意对历史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割裂了其间融合性与应用。其结果一是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二是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解决的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性来认识和处理那些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重新整合或类化,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客观规律和基本结论,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继而产生高效学习的正迁移。

3.4熟悉概念和规律——实现正迁移的有效途径。对概念和规律的一知半解是产生负迁移的温床。历史概念与历史规律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教会学生如何熟悉概念和规律,抓住其本质特征,是我们寻求克服负迁移教学策略的出发点。

教师除讲解概念、规律时应尽量做到准确、透彻外,还应加强概念和规律的变式教学,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假如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就不会失败”、“假如林肯没有当选为总统就不会发生南北内战”),通过分析、对比与评价,突出事物隐蔽的本质属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失败”、“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内战的根源”),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效应。可按照分析历史概念的一定的思维和结构要素去挖掘其内涵和外延。一般重大历史事件的内涵=时间+地点+人或集团或阶级+内容(过程)+结局等要素,其外延=背景(原因、条件等)+评价(性质+胜败原因+作用或影响或意义+局限性或危害+启示)等要素。一般主要历史人物的内涵=国籍+称谓+经历+业绩或劣绩等要素,其外延=所处时代背景+历史定位等要素。一般反映思想和著作的历史概念内部结构=针对性(针对何社会问题)+目的性(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思想理论依据或原由+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其外延=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定位等要素。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时,要采取分级要素推导法,力求充分挖掘出历史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时代+政策+思想+科技+教育+……。

3.5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切断负迁移的根源。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先活动指向后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知识情境不变时,思维定势妥当,能促进正迁移。若思维定势太强,非找不到新旧知识间差异,还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有学生认为“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成为沉默的伙伴是不善言辞”、“美国未能控制国联是不想建立该组织”——典型的“望文生义”!

定势思维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据唯物辩证法观点,不同的事物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历史事件或现象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通过比较而清晰的,通过逆向迁移可加强鉴别对比,让学生在相异中重比同,在相似中重比异,更好地认识其间的特征、本质和规律,从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避免新旧知识的“认知排斥”,从而更好地反映学生历史学科内的迁移、整合能力,这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之本。

实践证明,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既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生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有关问题时另辟途径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终达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学生具有科学严谨而灵敏的思维方法和扎实的基础功底,才很少发生负迁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绝非纸上谈兵,也非短时奏效。历史教师当竭力寻找和创造机会,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是对学生负责的重要体现。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3edu教育网.

[3]《浅谈地理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陈霞.

[4]《迁移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教法.

收稿日期:20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