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音乐课堂: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包雪云

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737200

由于诸多原因,一些初中班级的音乐教学总是在纯技能技法的圈子中打转转,而与之相关的音乐素养和人文滋养却少得可怜。都说音乐能舒展人的心灵、锻造人的品性,但是光有技能技法而没有品性滋养,那这种“舒展”就是有欠缺的,就是脆弱而且苍白无力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课堂应该重构浓浓的人文生态,以此构筑厚重的、坚实的音乐人文生态。

一、在情境创设中聚焦学生

单一的教学行走方式和单薄的知识呈现方式,很难触发孩子们的音乐情趣。唯有创设浓浓的情境,才是打动学生的长久之计。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音乐课堂应该少一些理论灌输,而多一些情境育人;好的音乐教师总是尝试构建一种情境化教学生态,在上课伊始就“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

二、在自主自练中锻造学生

成功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一味地把控着课堂学习权利,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仅仅充当听众、一味地接受单向灌注,而是充分地放权,让孩子们自我欣赏、自我探索、自我唱跳,大面积地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建设者和创造者。就《黄河船夫曲》的教学而言,应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找找《黄河船夫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自发萌生探索西北各类音乐的兴趣;自主合作了解“重复”这种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单旋律;能够自己唱民歌,欣赏其改编作品,感受与体验不同地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以《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动手自主环节:

1.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在此基础上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在反复聆听中找出歌曲中重复的乐句,并在小组内讨论:重复可分为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那么《黄河船夫曲》是采用的哪种重复呢?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2.出示曲谱,引导学生找出不认识的音乐符号,如前倚音、下滑音和连音线,教师重点强调第一个,而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后两个。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对比试唱前倚音、下滑音的乐句和不带前倚音、下滑音的乐句,以此让孩子们从听觉上感受一下哪种更有陕西民歌的韵味;之后学生自己对比演唱,让学生感受下滑音的演唱,在唱时必定把那种弯给带出来。

3.三听歌曲,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以上探索过程都是让孩子们在自主自悟的过程中进行的,包括找出乐曲最重要的特点——重复,也包括找出自己不认识的音符,更包括歌曲的风格和演唱特点,都是让孩子们充分地自主合作探究,不做统一硬性规定,不强迫同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孩子们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以此积累音乐实践经验。事实上,正是教师的放权,才激发了孩子们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其中,孩子们对艺术的感悟、体验、沟通交流等与音乐核心素养相关的因子一一登场,意味着一种平等民主气氛的生成,意味着一种舒服、温润、合适的温度的蔓延。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而言,自主打开的版图愈广,孩子们收获的音乐素养愈多。当然,由此而构筑起的音乐人文生态,也是师生乐于见到的。

三、在探究延伸中拓展学生

好的音乐教学境界不满足于现状,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文本,而是在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延伸中提升学生、滋养学生、锻造学生。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构建一种情境性、实践性、拓展性于一体的音乐课堂,引领孩子们在音乐的百花园中走得更远,当然,也收获得更多。

仍然以《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为例,临结束时可以进行以下探究延伸活动:

1.播放方言版《黄河船夫曲》,模仿其演唱特点,尝试用陕西方言演唱歌曲。

2.观看陕北民歌走进维也纳的视频演出报道,追问: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对陕北民歌的看法或态度有所改变吗?

3.创编活动,一组演唱,二组喊,三组拍手,四组表演动作,齐心协力来把船儿扳。

上述环节中,方言版的《黄河船夫曲》和创编活动中的《黄河船夫曲》,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扩充训练,是孩子们反复理解旋律和乐曲风格之后的再次欣赏,因而这样的欣赏另有一番意蕴在心头,其中的拓展意义不言而喻,昭然若揭,让孩子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以锻炼,真正在“学以致用”的场域中发现了音乐的多重风貌。其中,让会唱的孩子唱,让会跳的同学演,“不能要求所有孩子以同一节奏、同一方式‘齐步走’,允许他们有差异性地成长与发展”。

从最初的情境引入到后来的自主选择,再到后来的方言版,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敞开,随着课堂气氛的不断升温,彰显着人文音乐生态的成功构建,也隐含着我们对于音乐教学更美好的一种期盼。那就是相对于理论灌输和单向灌注而言,期间经验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开悟、品性的纯化,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教学所更加需要的境界。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以此让孩子们汲取到更多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2):22。

[2]徐志伟育人,需调“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