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3

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朱新中杨丽霞申英英李芳

朱新中杨丽霞申英英李芳(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张弓学校454171)

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教育教学中传承中华文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中,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广大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中的各科教学,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茁壮成长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101-02

正文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知,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不同层面阐发了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用,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文化当作独特的战略资源。

2014年9月24日,孔子2565年诞辰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指出其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其执政实践中更是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对接,在中国梦以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掌握和运用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在演讲与发表的文章中也常有引经据典之语,他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运用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在目前应试教育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教育均衡政策尚未真正深入实施的前提下,许多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讲索取多,讲奉献少。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让孩子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儿童学习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奠定孩子的人文底蕴,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儒雅、淳静气质,为孩子以后的“薄发”,蓄积力量。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广大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2018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山东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多讲传统文化,不能最后教出一批数典忘祖的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要继续加强。他指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不仅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自己也不能迷失。数理化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教育教学中传承中华文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广大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的实效性,是摆各科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现如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文化关乎基因、关乎动力、关乎生态、关乎灵魂。只有解决了文化发展问题,才能够解决其它领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从这个层面来看,将传统文化作为终身教育的内容,让它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学校教育中的各科教学,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13条指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于2017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新启用的统编教材覆盖范围是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2018年将覆盖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即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教材编写以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为背景,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为教材指导思想,三科统编教材都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统编的三科教材注重立德树人,让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法治精神培育。本次国家层面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站在新时代的讲台,学校各科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广大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长远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国学大师和科学大师无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中走起取得了惊世的成就。中国近、现代无数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在当今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路子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广大教师应当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确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对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精神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九大报告,2017.

[2]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年.

[3]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6]《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7]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8]《中国民间蒙学通书》以及有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民主思想的重要典籍。

[9]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9.

[10]季羡林,何静,韩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1]《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轼)

[12]宋秀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吉林教育,2016年15期。

[13]李俊桃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学文摘,2013年4月总第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