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卜萍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设计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人才除知识广博外,还需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具有公平的竞争意识和卓越的竞争能力。因而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可能形成创造力和竞争力。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所以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在确定目标的时候,都必须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它能有效地解决应试教育下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母语的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力素养得到提高。

一、开课导入要有创新性

好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中,而有创新性的导语除了这一作用外,还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应力求新颖、独特,使教学在起始环节就具有新颖性。如教《芦花荡》一课,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播放电影《英雄》部分画面,学生回答: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然而时隔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又出现了慷慨悲歌之士,一个年迈六十的干瘦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戏耍十几个鬼子于掌心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是智勇双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老人吧。”这样,学生一下对本课的学习就有了兴趣。

二、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在教学中,教师过于严厉或严肃,课堂秩序虽然良好,但势必导致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敬而远之。试想,学生小心翼翼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怎么敢发表自己的主观见解呢?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无形中就受到了制约,身心的自由发展将受到影响,其主观意识、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肯定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耐心启发、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充分理解知识、启发创新思维的目的。以创新教育见长的美国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让学生驰骋想象,开启智慧。同时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尽量满足学生“这东西真有趣,他为什么会这样?”之类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引导,甚至还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的或教师自己没想到的或未采用的方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个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亲自做、大胆做。

三、设计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使师生犹如戴着枷锁跳舞,缩手缩脚,使语文课堂程式化、模式化,压抑了师生个性,限制了师生情感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空里,让语文学习焕发出创造的活力呢?笔者个人认为,首先教师应该转换角色,由单一传授的知识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让学生动起来。如教授《斑羚飞渡》一课,学生对青年斑羚和年轻斑羚到底是怎样对接的,光从文中看是模糊的,笔者借助多媒体,把小学四年级学过的《生命桥》一文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唤起学生记忆,之后再看斑羚飞渡的视频动画,看完后让学生读课文,并用“红、黄、兰、紫”四种颜色标出斑羚飞渡的四个步骤……通过视频,划出标示,学生在忧伤的音乐声中,在斑羚飞渡的壮举中观察着、记忆着、感受着、表达着,这之后再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过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互不相让,气氛活跃,比赛式地完成了这段内容。二是教师要善于从固定不变的语文教材中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着力点,进行有效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语文教学的形式要因文而异,可以目标自学式、点拨导学式、读写结合式、问题研究式,对一般课文可以采用五步法:1.看书自学;2.小组讨论(问题简单可以省略);3.指名发言(可选后进生或优秀生上台发言);4.答疑问;5.教师小结。这五个步骤,前四个由学生独立完成,而这其中的第四步常常是气氛最活跃的时候,笔者称之为“记者答”,提问的学生如果问题提的好,就给他所在组加分。应答者如果不能解答,可以向下面的学生请求帮助。这时,有一些教师在备课中都没想到的问题可能也会被学生提了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无定法,为了给学生表现自我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创新教学法:

(1)开放法:即教学活动不只局限在教室,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进度和内容,教师的任务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生喜爱的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建议和帮助。学习内容不拘泥于书本,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和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并检索相关信息。其形式可以是个别的、小组合作的,或是上网学习、图书馆学习等等。

(2)案例法:即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不在乎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答案,在乎的是得出答案的分析是否合乎情理。如让学生以原著为蓝本改编《皇帝的新装》,只要你认为合乎逻辑、有道理,就可以大胆创作,这样,皇帝的形象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就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刻画人物,自然就会有多本面孔不一、各有创意的剧本了。

(3)课题法:其课题可以是语文方面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综合,或交叉的问题,可以是偏重与实践方面的。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个人的兴趣、经验不同,选择的切入口、研究方法、手段及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一般可以先确定课题,然后搜索与分析材料,可以实地考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选择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最后是制定研究计划并加以实施。如笔者班上确定的课题是对汉江母亲河污染的调查,学生们就徒步江边,发现有些厂矿直接向汉江排污,有些地段还有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中,更有甚者一些江边居民竟然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江里。学生们每到一个河段就取一瓶水样作标本,然后拿到实验室化验,分析不同河段水质情况,并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学生们便自发地去动员群众不要再把生活垃圾倒在河里,不要用含磷过高的洗衣粉,并给环保部门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净化“母亲河”,为西安后花园的安康景更美、水更清更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虽应立足课堂,但也更应走到课外,走进生活,让学生从多渠道中汲取知识,获得创造的源泉。

1.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在这个大语言环境中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将语文带入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如让学生每天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坚持天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写下来。跟人交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日记、写信能用流畅的文字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2.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1)动手型。如用电脑制作动画片、办手抄报、剪贴报和黑板报等,学生从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到排版、布局、摘录、粘贴、再到美化等,都会展现出各自力求新颖、独特的创新能力;(2)表现型。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国庆节活动,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筹划、导演、争取个个上台表演,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内容来表演。如小品、诗朗诵、舞蹈、弹琴、写毛笔字等形形色色的节目,其中某些节目从编排、串词等方面上承下接、浑然一体,十分成功;(3)交往型。这也是体现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方式,需要学生能用大胆的姿态、流利的语言与人交际。如学了《珍爱生命》一课,学生们十分敬佩残疾人与命运抗争,自发组织起来,带上凑钱买的食品来到福利院,跟残疾人交谈,并帮助他们扫地、叠被子、洗衣服,走时一个个还饱含深情,依依不舍。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去当一天“小工”,站一天柜台,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也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4)课文再现型。学了《老山界》,为让学生学习红军精神,体验登上山峰“似与天相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的感觉。笔者利用周未组织学生进行爬山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又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同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大家也都能乐于参与。这样,就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真理,而在于他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创新,是希望有更多创新人才的涌现,为我们国家的改革服务。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卜萍,任教于安康市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庆旺.简论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0).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