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培养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结合实际培养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马秀梅

马秀梅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现将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1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讲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时,始终从生,将数学知识巧妙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人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例如:师:在的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确实是有大小的。你能说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吗?生1:今天天气阴沉沉的,下雪的可能性比较大。生2:在玩包袱、剪子、锤时,就利用了可能性一样的现象。生3:摸奖的时候就用到了可能性。师:你说得真对,每天都有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开奖,它就存在着可能性的问题。谁能说一下具体是怎样利用了可能性?生1:中大奖的可能性小,因为大奖只有1名,数量少,所以它的可能性非常小。生2:中小奖的可能性大,因为小奖有好多名,数量相对多,所以中小奖的可能性会大些。

2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有了足够的掌握。例如: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生:红毛线。师:对(同时把这根红毛线贴在黑板上),凭借你的眼力,说说这根红毛线大约有多长?让学生进行估计并说出数据:如60厘米、75厘米、83厘米……师:你们的眼力真棒!离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就差一点,想知道它有多长吗?生:(大声地说)想。师:这根毛线的实际长度是80厘米,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4/5米。小数表示是几米?板书:0.8米。师:如果把这根长4/5米的红毛线平均剪成两段(教师用粉笔画一道),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每段长几米?(板书:每段长几米?)师:怎样列式?生:4/5&pide;2。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4/5&pide;2怎样计算,并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3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那样去学习、去思考、造数学知识。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金牛学区大兴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