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0
/ 2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建议

周莉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一中学437500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了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妈妈生、爷爷奶奶养的现象在很多农村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隔代教育也慢慢出现很多教育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留守儿童”现状

在当班主任的这五年里,通过自己和留守儿童的交流,我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里条件都是比较贫困的,在我们这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尤其乡下的孩子留守儿童更多,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是基本没有什么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孙子,就是认为吃饱喝足不冻着就是把孩子管好了、带好了,孩子基本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使得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另外有些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且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大多数的孩子出现在学校打架闹事的现象。再者,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大都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地愧疚感。于是,他们就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这极易使孩子滋生好逸恶劳好、拜金主义等思想,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3.安全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留守儿童在全国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二位。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并且留守女童在性侵犯面前是最措手无助的,犯罪分子也往往最容易得逞。此外,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儿童。除了以上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另一种安全问题,即离家出走。据统计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1.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2.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3.家人的关注与关爱。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

[2]储培君等德育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