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下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新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08
/ 2

浅谈当下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新特点

尚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历史学习作为历史教育的关键一环,必须予以相当重视。近些年来,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习得显现出一些新特点---知识的碎片化、学习的体验式和非正规性。然而,传统的历史学习所表现出来的陈旧并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不能很好地呼应。基于此,这篇文章试着从三个角度去解锁当今中学生应该怎么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这就是跟教师学扩展到跟人学、注重对历史概念的把握以及学会历史知识的过滤与缝合。

关键词:历史学习;碎片化;体验式;非正规性

一、历史学习的新特点

重视历史教育必须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学习则需有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站位。[1]当下我们正处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身边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社会在变,那在社会系统下的学习势必也在变。毋庸置疑,历史学习正显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新特点。

首先,碎片化。在二十一世纪以前,学生的历史学习是相当简易的,多来自于课上传授,基于对课本和教师授课的理解,形式单一却也系统连贯。反观当下,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大爆炸,历史知识像海浪一样正从四面八方向学生涌来。层出不穷的影视剧,一点既得的搜索引擎,历史题材动画片、手游等等,这些无不瓜分着学生历史学习的来源。东来一点,西凑一点,学生获得的再也不是教师给的一张纸,而是一堆参差不齐的知识碎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认知形成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因此,碎片化成为历史学习的首大特点。

第二,体验式。体验式学习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许多教育家、思想家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蕴涵着体验式学习思想的教学观。蔡元培主张通过教学来促进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尤为看重审美教育,体现出对人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注。在当代,鲁洁和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一书认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当说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结合。[2]现如今,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渐序改进,我们越来越处于一个体验性消费的时代,令人可喜的是,历史体验性学习的机会可能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在旅游观光领域内,人文古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因其教育意义突出,往往成为许多家庭青睐的对象,这是个很好的事情。当在旅游参观一个历史古迹或是博物馆时,在专业解说员或父母的引导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死的历史知识,而是鲜活地与历史之间的对话,他们看到的不是课本上徒有的一张张图片,而是眼前一种种生命的呈现,学生不仅仅是在感觉历史的存在,而是在感觉历史的温度。基于此,我们看到,过去仅凭单薄的书本和自我想象获取历史知识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有热乎气儿的体验式学习。

第三,非正规性。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游戏、影视剧、历史节目,甚至是一些历史书刊中,曲解历史、对历史过度解读的现象愈演愈烈。由于中学生心智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辨别能力尚有缺陷,难保不会出现曲解历史的倾向,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当下这种碎片化、体验式、非正规性的历史学习呢?我认为有好有坏。好在哪?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抽象,而是变得活泼起来,有趣起来了。不好在哪?在多渠道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认知一旦形成,尤其是错误的,就很难被纠正过来。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和在已经被涂满的纸上画画,后者必然要花费更多功夫,即当一个学生的认知为零时,教学效率高,当一个学生的头脑被可能正确可能错误的认知填满时,教学效率会下降。

二、历史学习的旧方式

既然历史学习已经显示出一系列新特点,那当前的中学生是否已经做出了积极应对?据观察,答案是否定的。课堂上的历史学习仍在原有的陈旧的轨道上运行。

(一)学习方法陈旧落后

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单一,基本停留“师讲生听”的阶段。教师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和记忆性的结论上,忽视中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由此失去历史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意义。目前仍有许多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学生多半死记硬背,教师把知识从黑板搬到学生的笔记本,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长期发展下去,不仅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会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蜕化。[3]由于条件的限制,更由于学时的制约,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讲授新知的知识课,缺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讨论课、自学课、活动课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的电化教学课,学生听的厌倦,甚至睡觉。

(二)学生参与度低

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全部内涵。由于旧的教学观的影响,仍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和思想认识的教育者。这样一来,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从而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的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的地位。再加上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观点偏颇、随意衍展、以文代史、表述欠妥、唯书是从、有错不改、敷衍学生的违反历史课堂教学科学性原则的现象。学生则沦为学习机器,学生的头脑成为储存知识的容器,没有主体作用可言。因此可以说,中学历史的课堂学习是有问题的。

(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呼应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4]事实是,学生的经验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并且难以把握,这就造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呼应。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上课讲自己想讲的知识,学生没兴趣;学生想与教师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教师不理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日没有联结起来,历史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无从解决。

三、历史学习应“破旧立新”

基于历史学习的新特点,面对传统历史学习的缺陷,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可惜的是,社会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因为现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上一个时代问题的产物,而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它似乎显得无能为力。要解决当下历史学习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谈一点我的看法。

首先,跟教师学扩展到跟人学。近些年来,一些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教学的改进工作在持续进行,比如说学者白月桥提出,目前对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朝着“分类方法多元化的方向持续发展”。如《中学历史教学新论点》一书中,在教学方法多样化这一章节中就归纳了六十余种教法。[5]P166当然,这种对历史教学的单一研究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历史学习的新特点。除去历史教学方法多样化这条出路之外,我们可以将视野阔宽一些。历史学习发生的剧烈变化使得单一课堂教学岌岌可危,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6]P76关于课程改革时下探讨正热,就历史学科特性而言,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尝试,把“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淡化,进而延伸到跟着“人”学习。这种改变是基于公民历史素养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意味着除了课堂教学,家长、导游都可以进入“历史教师”的角色。然而,我必须提醒,人,绝不是任何机器或是互联网可以取而代之的,人格的交流提升永远使得教育活灵活现,尤其对历史教育而言。

第二,注重对概念的把握。人文学科的概念意识是相对比较淡薄的,但它作为一个高度凝练的理论对实践指导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历史理解固然重要,但历史理解与解释必然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厘清的基础上的,绝不是凭空乱造、信口开河。比如在讲

儒家文化时,“礼”是什么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厘清“礼”的概念,才能深入剖析儒家的文化,才能探求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论语·泰伯》中写到:“对人恭敬而不知礼,就会显得劳倦;处事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首畏尾;敢作敢为而不知礼,就会犯上作乱;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变得尖刻”。在陆胤《孔子—先尽人事后由天》看来,“礼”是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凝聚了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是生活的润滑剂。正是“礼”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处世态度变得不愠不火、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启良在《中国文明史》中谈到,“孔子之所以格外崇拜周公和周礼,是因为他认为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因为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秩序的。要维持好社会秩序,首先就的有一套比较好的社会规范。而周代那套‘尊尊’‘亲亲’的规范,在他看来,就是一套最好的社会规范。因为他把整个社会都固定在一个等级化的网络上。”经过古今对比,学生对于“礼”的概念就进一步明晰起来。

第三,是过滤与缝合。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乎想象,每天迎来送往那么多新鲜的历史观点,是不可能同时共存的,这就需要中学生的脑子里时刻有一个漏斗和一把绣花针。漏斗要做的工作就是过滤掉无价值的观点,而对于有价值的见解、史观、轶事,就拿起绣花针来缝一针,让它与原本的历史知识体系相嵌套,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历史视野下的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第10期。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4]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5]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6]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尚婷婷(1994年—),女,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学科教学(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二年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