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其实并不遥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伟人,其实并不遥远

王巧仙

王巧仙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塘南中心小学311106

摘要:在新课程教材中,有几篇关于伟人的课文。很多老师在上这类课文时感到很头痛,不知该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伟人、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一现实中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在语文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并且不断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有效教学途径与策略,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伟人,体会伟人的情感和精神,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伟人共鸣朗读

很多伟人的名字对于出生于上世纪的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对于出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来说都已经是个陌生的名字了,伟人生活的时代跟我们现代的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他们很难理解文中所表达的那种对这些伟人的爱戴和钦佩之情。那么怎样让孩子由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引起情感的共鸣呢?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体表现在: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让学生走近伟人,也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慢慢体会,让他们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无动于衷到情感共鸣。

一、课前感知,初步走近

1.让孩子在课前收集伟人的相关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在语文课上展开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论述其实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也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外书籍、家长等资源,寻找跟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让孩子向家里的老人了解伟人的故事。

我们的孩子所生活的时代跟伟人的生活时代有着遥远的距离,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许是跟伟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孩子们可以回家向爷爷奶奶了解一些伟人的事迹。一般家里的老人对那个时代的生活都很有感触,他们很愿意把那个时代的故事讲给子孙听,并且他们的讲述是带着自己的感情的,而孩子们在聆听这么动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了为什么这些人如此受人爱戴。

二、课堂渗透,引起共鸣

1.借助资料,唤起感情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已对伟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边呈现边讲述,让学生离伟人又近了一步。我在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的同时,自己也查看了大量的有关雷锋的资料,并收集了一些针对性强的事迹呈现在课堂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张雷锋的图片,并两次采用孩子们喜欢的“看图片猜一猜”的方法,将雷锋的形象自然地传递到了学生的心灵之中,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就喜欢上了这个可亲可敬的叔叔。当孩子们有了主动亲近文本人物的欲望,而情绪又激荡到一定的“火候”时,我再用深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继续走近雷锋,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投入到了课文之中。

2.入情朗读,表达情感

当人物走近孩子的心灵,并在其内心激起情感的波澜之后,学生常有表达的欲望。但这一类的课文,语言的表达总显得苍白和僵硬,最好的表达还是入情的朗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

三、课外延伸,巩固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后可通过各种拓展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伟人的爱戴。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把课外知识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学生更不是无情物,只要老师引导适当,让语文教学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那么学生就能真正了解伟人,走近伟人,从而真情实意地读出他所体会到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2.李吉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吕世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4.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