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1

书香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

胡亚洲

江苏省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222200

每次从城市听课回来,心中总是产生很多莫名的想法:为什么城市的孩子语言是“满腹经纶”,而我们农村的孩子语言却是“乏而无味”呢?为什么城市教师的课堂“异彩纷呈”,而我们教师的课堂却“波澜不起”呢?究竟农村语文教学的梗塞出在哪呢?究其原因:城乡孩子在课外阅读的数量与质量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农村学生捕捉课外知识的信息量有着明显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具体的量化规定。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农村学生的阅读素质,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语文课堂阅读的指导,更要开辟多条途径,不断关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指导。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抽样调查我校五年级学生的40个家庭数据显示:一年用来买书的平均支出是60元,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订阅教辅类书籍之外很少再自主订阅课外书籍。由此可见。农村小学生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具体表现为:

1.没有书读。

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家中没有藏书,即使有读物也是内容单一、种类少。

2.没有时间读。

学生的作业过多,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作业仍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3.不会读、不想读。

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影视、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4.没有读书的氛围。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有一个好的氛围的。可农村家庭的家长,大部分没有阅读习惯,亲子阅读经历极少,不能给学生树立身边的读书榜样,学生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文化熏陶。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视也不够。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课外阅读活动贫乏。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途径

1.选择经典读物,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向学生推荐诵读类的经典,比如《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2.拓宽阅读空间,营造阅读氛围。

要搞好这节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近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

3.开设“说”课比赛,展示阅读能力。

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时,要大力做鼓动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4.挖掘可与时间。

拓展阅读界面。暑假、寒假的时问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

润于书香中的孩子,生活定是能锦上添花的高手。师长们要当好“美食家”,让孩子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不妨带孩子“笑傲江湖”,去感受“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采。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而且这是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弥补的。一个从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师长要与孩子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和最幸福的时光,让书香弥漫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