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企业环境监理应用实践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印染企业环境监理应用实践浅析

王伟锋1俞雯雯2

1浙江环科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7;2宁波浙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40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对印染企业环境监理实际开展情况,根据印染企业产污特点及治理情况,主要对印染企业废气治理、废水治理、固废处置三方面环境监理工作要点作出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印染企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加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重污染行业(如印染行业)的污染治理要求也日益严格。我国作为印染行业的大国,印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突出。本文结合笔者对印染企业环境监理实际开展情况,根据印染企业产污特点及治理情况,主要对印染企业废气治理、废水治理、固废处置这三方面阐述环境监理工作。通过环境监理在印染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一份绵薄之力。

1废气治理

印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定型废气、烘干废气及粉尘。

(1)定型废气

定型废气中不仅含有大量纤维颗粒物,同时还有硅油、染料助剂(含蜡质、溶剂、乳化剂、高分子单体)等多种有机成分。定型废气采用LY-JYJ-3型高压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净化器由喷淋雾化加湿装置、冷凝器、蜂窝式高压静电电场箱组成,油烟去除率≥95%,颗粒物去除率≥90%。废气先经喷淋雾化加湿后使微小的油烟分子偶合成更大粒径的油烟粒子,喷淋将毛絮等固态颗粒物洗涤下来,经泄流管流至油水分离器,不凝气被凝结成较大颗粒油烟粒子,经风机引入高压静电场内。油烟粒子在电场内经高压静电吸附后,尾气于15m高排气筒排放。

(2)烘干废气

烘干过程产生的废气主要成分为少量水蒸汽和微量醋酸等,挥发量约占使用量的3%。烘干废气采用水喷淋净化处理,净化效率在80%以上。喷淋塔内设置2层200mm高?25高流环球为填料,共设2个喷淋头。废气后由塔底进入,与水逆向接触,吸收不完全的废气继续向上流动至第二次喷淋吸收,净化后废气于15m高排气筒排放。

(3)粉尘

粉尘主要由后整理工序拉毛剪毛工序产生,产尘量约为0.5%。粉尘经SLDF型复合多筒除尘机组净化处理。复合多筒除尘机组由一级圆盘预过滤器和二级复合多筒滤尘器组成,第一级圆盘预过滤器分离废气中的纤维性杂质,二级复合多筒滤尘器除去废气中细微短绒和粉尘,除尘效率99%以上。

根据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报告,定型废气出口中的颗粒物、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最大值和排放速率最大值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二级标准。烘干废气出口中的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最大值和排放速率最大值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二级标准。厂界外无组织废气中TSP、非甲烷总烃的浓度最大值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2废水治理

印染企业废水主要包括染色、水洗废水、定型废气喷淋废水、地面冲洗废水。具有水量大,浓度高等特点,COD浓度可高达1500mg/l。处理工艺采用生化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工艺为气浮1+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气浮2+气浮3的污水处理工艺结合砂滤+碳滤(活性焦)+RO膜的中水回用系统处理。

根据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报告,污水排放口中的pH值范围,CODCr、氨氮、色度、总磷、BOD5、SS、总氮、苯胺类最大日均值符合《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新建企业间接排放标准。回用水池出水中的pH值范围,CODCr、SS、锰、铁、总硬度、色度、电导率最大日均值符合《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71-2009)中漂洗用回用水水质参考值标准。

3固废处置

固体废物主要有:定型废油、废包装材料、污水站污泥、边角料、废毛、生活垃圾。其中,定型废油及废包装材料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处置。污水站污泥委托建材企业处置。边角料、废毛、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清运。各固体废物均得到了妥善处置。

4、结语

环境监理通过对印染企业废气、废水、固废这三方面污染产生情况的调查及相应治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有效降低印染企业对周边环境污染的风险。减少了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少走弯路,同时也为环保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起了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义.工程环境监理基础与实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2.10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2001.12

[4]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1.10

[5]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