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袁静

关键词:情境;创设方法;有效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即学生在校所学到的东西与学生当前或未来的生活是否有联系以及联系的程度。如果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进而影响到他将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当前的学习就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创设既适应学生实际能力接受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从而使学习行为更有意义,学习目的性更强。

一、情境对于个体学习十分重要

1.个体生活在情境中。情境,相对于个体而言,包含两层含义:情,心理环境;境;生活空间。杜威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意味着他生活在一系列的情境(生活空间)当中”。“教育就是经验的重新改造或重组,而这又增加了经验的意义,提高了指导以后经历的能力”。“经验就是以交互作用为特色的,这种交互作用发生在个体和当时组成他心里环境的要素之间”。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经验获得和旧经验重组的过程,学生必须有在情境中的体验才能产生感受,在一定量的感受下总结规律,形成知识,提高能力,教师也必须依托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因此,情境对于师生完成学习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情境中的认知是有目的的。人生来就是处于某种文化或社会环境中,人通过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积极尝试不同的行为,观察发生的事件来学习——有目的的生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3.情境选择激发学习行为。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在一个个特定时间个体和个体心理发展的交互关系的连续体。在一定程度上,个体会对下一步做选择,选择就是有目的地挑战未知、重组经验的过程。因此,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为学生使用已有知识挖掘和拓展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学习情境的原则

1.取材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主动学习行为是基于他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所采取的最好方式,这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占优势。学习是“对生活情境中的模式的一种理解、一种感受”的过程。

这个心理概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愿望和理解自身。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应当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能够利用生动的学生生活背景来逐步凸现主题。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空间环境中精神放松,思维自由,学习效果好。

2.通过参与性任务,学生有情感体验。情感态度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开放、自主的学习品质。“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单纯地进行机械性语言操练或脱离生活实际的枯燥的对话练习,“忽视学生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盲区,则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不良情绪很多来自于学习活动中的失败体验。

这样的课堂学习效果必然要打折扣。相反,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上的成功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3.留给学生活动和思维的空间。每个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兴趣、能力、习惯和方式是不完全相同的。他们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因此,教师不可能设计出完全适合个体特性需要的情境,但是同在一个课堂,教师又必须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就为教学情境的设置提出了“面向全体,多样活动多层次达标”的目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在“规定动作”中有一定的灵活性,提倡和鼓励学生的“自选动作”。

三、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

1.打破认知平衡

既然有效主动的学习行为是在情境中发生,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接近生活的“当前环境”片断。

学生上课初始阶段身心平衡,情境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保持一个心理紧张,心里紧张程度提高,学习开始;消耗精神能量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利用“当前情境”打破学生的平衡状态,促使学生不断重组经验;课堂学习由此变得鲜活,并充满乐趣和挑战。

2.公开课效应

同样讲一节课,做公开课的教师比不做课的教师准备认真;做过课的教师要比未做课的教师收获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开课效应”。

这种现象中隐含的道理是:谁有任务谁认真;谁有事做谁收获大。由此可以给教师进行情景设计以启示,例如:教授“天气与季节”主题时,教师课堂设计中引入“天气预报”、“服装展示会”、“四季原创诗歌”等小组活动,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每个人都感到学习后有收获。

3.让学生活动和给学生搭桥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质量。“布鲁纳认为,大多数学生都会努力实现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减少单纯背诵记忆内容,而是将其置于有趣的活动之中。

例如:抄写五遍单词可以变成用五种颜色的笔分别写一遍单词,测试自己喜爱的颜色,统计班级的流行色活动,否则容易使学生误解“弄明白”就是“背下来”。再有,教师情境的设计注意突出层次性,一步步搭桥引导学生奔向主题;特别是对于学习起点低的学生,尽量避免一股脑全抛给学生,让学生做起来喘不过气或迷迷糊糊。

4.用有深度的问题驱动思考

有深度的问题一般含有矛盾,问题情境的产生就是学生看到矛盾后,分不清或找不到解决矛盾的路线,学生由于面临选择而迷惑,进而再思考。因此,教师要注意有时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解决某个现实问题,而是帮助学生整理现有认识,引发他们对一些比较关注或与他们有关的现实情况的深度思考。例如:一节语文阅读课导入中教师提问:维纳斯美在哪里?有学生回答很给力:美在残缺。教师追问:“如果残缺就是美,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买东西总选择没有残缺的?”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因为问题中的矛盾引发积极的思考。

5.教师要采取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自动化的”,有一定指向性的行为。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是有目的生存的。因此,特定情境中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如果学生可以理解“当前环境”及其目的,习惯就形成了。习惯使学习者下意识地做出准确的反应。例如:做多项选择题时,学生掌握了打电话的基本用语后,很自然地在接电话时选择回答“speaking”,而忽略其他干扰项。

学生是否理解“当前环境”及其目的,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意义。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学生间、师生间的心理空间有交叉重合的部分。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学生的信任就会使师生的心理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发生重合,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其次,教师要具有场景变化的洞察力和面对机会的警觉性。教师设计的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例如一个三十人的中学英语课堂,可能有三分之一完全沉浸在当前情境中;有三分之一徘徊在情境边缘;还有三分之一已经神游教室之外。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抓住时机迅速调整考验教师的素质。

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帮助学生记住一些需要逐字牢记的知识,但是尽可能地在探究理解的水平上教授”,而不是反复重复强化记忆练习。例如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目标是掌握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地“炒剩饭”,而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国外制碱业的发展史,将基本概念渗透到每个阶段重大的发现中,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如上新课。还有一节高三英语阅读分析课,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议论文本身,而是先将“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与“孔孟的儒学”作对比,分析两种思想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进而联系到文章的正反观点,恰恰是“儒”和“道”的外在表现,这样,学生理解就更加深刻。

英语新课标中教学原则的第一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再是带着所有学生学教材上的一切;而是利用教材引导每个学生学习不同标准的内容。归根结底,教师的任务是解决人怎样学,而不是书怎样教。

创设学习情境正是教师基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的教法改变,情境是形式,它要求的是教师基于学生实际的深度思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创设学习情境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不断实践总结,最终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池活水,师生可以畅游其中。

参考文献:

[1](美)MorrisL.Bigge,SamuelS.Shermis著.徐蕴,张军华译.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

邮政编码: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