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角度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新课程角度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

蒋孙蓉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服务,不得不让学生的为合作、探究活动草草收兵,而自己粉墨登场。因此,学生的合作、探求也不过是浅尝辄止,实际上合作探究成了新课程教学的课堂包装而已。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这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语文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运用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统一进行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建立在具有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的新语文课程的基础上,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并实施一种“大语文”的思想。同时,提高语文素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下学好语文,还要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基础。

2新课程理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

2.1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同时指出了评价的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另外,还列举了评价的多种方式: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等。

2.2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

3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3.1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新型语文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构建互动课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种互动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因此,教师要构建有效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引发教师和学生的思考。

3.2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要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围绕学习目标来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技能以及知识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为目的来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精确的学习目标。

3.3提高教师素质。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实现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教育方式产生重要变革,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语文教师应对本专业的知识精益求精,使其具有高度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还要精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4教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以及指导者,学生在教学中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以及灌输,而是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以及讨论等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及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必须要积极转变其思想认识,真正确立起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结语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过去上课是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而现在是教师要面对学生不确定的思维转。假如你要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话,那你就要在备课的时候研究学生,刻苦深挖教材,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到,做到胸中有数。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才可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顾海荣.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2张继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08(5)

3苗保卫.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11(01)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石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