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3

试析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桂石见

摘要:现代化是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的最基本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制度选择、目标设计、发展战略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这些思考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间所形成的一些重要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不乏启示作用。

关键词:现代化;目标;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5-0014-02

一、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制度选择

现代化是指18世纪中叶以来,发端于英国等欧洲国家,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并同时引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性历史过程。

现代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前者是指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起因于其社会内部,是其自身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后者的最初诱发和启动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现代化的示范以及生存挑战。中国就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西方世界的殖民侵略及其通过现代化走上强盛的示范效应和中国内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展开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但此时的现代化探索无视中国的国情与特点,简单地模仿甚至移植欧美的现代化模式,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也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16]p2经过艰辛的探索后,他们终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早发式现代化和其他种种后发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现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探索

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反映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历史范畴,其衡量标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设定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开始对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初步思考。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5]p663在1944年他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问题,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1]p206“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p147在党的七大上,他明确阐述了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离不开工业化,他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6]p108040年代末,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的转移,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问题。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第一次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以后又多次提到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7]p1437在实现这一伟大转变的过程中,他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薄弱的现实基础,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p329针对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1954年6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2]p329同年9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向全国人民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p350根据他的设想,周恩来在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3]p132这是中共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此后,毛泽东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中暴露出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为鉴戒,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作了趋于现实、理性的思考。1957年2月,他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p2683月,他又重申了这一观点。他把“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说距离“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更接近了一步。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在原来要求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上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毛泽东就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根据他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p439中国政府在70年代仍然延续这样的经典表述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

就毛泽东先后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来分析,他首先抓住“工业化”这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核心内容和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所谓的现代化,都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言的,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历程,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强调大工业生产,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基础。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更要以工业化为起点,运用工业化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去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一开始就抓住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而且,实现了从单一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尤其是率先提出了科学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整个社会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尽管“四个现代化”实际上只涉及到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现实的方面——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并没有涵盖其全部内容。但较之单一的“工业化”,既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拓宽了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使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智慧和力量有了相对合理和具体的寄托。这是一个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的正确的战略目标。

三、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般而言,按部就班、平稳渐进是早发式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特征,而起步晚的后发式国家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渴望在短期内走完早发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因而其现代化大多属于追赶型或赶超型的;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已经有了早发国家现代化的参照系,有了可借鉴、参照的经验教训和可供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因而也就有了少走弯路、实施赶超的可能性。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其发展进程也必然带有一般后发国家赶和超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时间的估计上,这个时间估计总体上经历了一个“长——短——长”的过程。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毛泽东对我国何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整体思考和设计。从长的来看,毛泽东曾为中国现代化设想过50年、75年、100年等多种时间表。1954年他就推断:“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2]p3291955年10月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他又对时间做了设定,“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p2161956年接见参加中共八大的南共联盟代表团时,他更把时间放宽至100年,表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到100年的时光。

但从1957年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提出了背离中国实际的超高速赶超战略,对实现原定目标的时间估计大大缩短。1957年,他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9]p635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动和发展,他一再将赶超英美的时间提前。1958年4月15日,他批示:“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10]p179到6月22日,他在薄一波的一份报告上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10]p2789月5日,他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除了造船、汽车、电力这几项之外,明年都要超过英国。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10]p381此时实施的这种战略,固然是建立在深刻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如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它总的来说是一种过分追求超高速发展且忽略综合平衡的赶超战略。它超越国力和现实经济、社会状况所能提供的可能性,在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了不少后遗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等不良影响。事实上,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时间短,与早发国家有一二百年的差距,却要在几年之内超英赶美,理想与现实构成的反差太大。

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之后,1960年毛泽东开始对这种超高速、赶超型现代化建设战略进行了及时的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11]p216“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提议“搞扎实一点。不要图虚名而招实祸。”[4]p236-237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他提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2]p31根据他的提议,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公告了这个两步走战略,并明确了两步走的时间,即用大约15年时间(1980年以前)实现第一步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目标。这是毛泽东时代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划分及其目标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长期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并确定服从和服务于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以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两步走战略尤其是第二步战略,显然要求过高了一些,但它当时对凝聚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事业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和动员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战略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而且事实上,中国确实如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变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也有长远意义。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间所形成的一些重要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不乏启示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4]p11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14]p52避免急于过渡和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必须尊重科学知识,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要尊重各种科学知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任何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3]周恩来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2007.

[15]邸乘光.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探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6).

[16]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17]徐进功.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18]王明生.试析毛泽东的现代化目标设计与政策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06(1).

[19]蒋孝山.中共三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桂石见,男,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邮编650222